4O97X73vWdc media.huanqiu.comarticle挑战不可能!在世界屋脊上创造“追风奇迹”/eo2uaijn2/eo2uc0em6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携手环球网、哔哩哔哩推出“视觉新国企 · 幸福宝‘藏’”主题活动,踏上雪域高原,实地探访央企在西藏建造的“大家伙们”——从青藏铁路到光伏风电,从机场油库到示范村落……原来“世界屋脊”上的超级工程这么酷!第五期看中国大唐 的八宿风电场 如何在5200米的世界屋脊上创造“追风奇迹”。 5200米,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数字,与珠峰大本营齐高,是世界海拔最高风电项目——中国大唐八宿风电场 的海拔高度,更是中国清洁能源向地球之巅迈进的里程碑。一群英勇无畏的中国大唐电力建设者,在“勇士山脚下的村庄”之称的西藏八宿,创造了全球高海拔区域风电建设“大唐速度”,书写着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传奇,让来自雪域高原的风转化为源源不断的清洁电能,为万家千户带去光明与温暖。超高海拔、崎岖山路、低含氧量、低温严寒……为什么要在有着“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建设风电场?一座座风机是如何克服困难屹立于海拔5200米之上的?走进中国大唐八宿风电场,让我们一起探寻“追风奇迹”背后的故事。极限海拔,在世界屋脊上“追风逐电”中国大唐八宿风电场位于藏东南横贯山脉腹地,年平均风速超过每秒8米。高原高寒疾风、天气变幻无常,每年10月至次年4月是强风、冰雪期,不具备施工作业条件,因此项目建设必须抢抓有利窗口期。万事开头难。该项目开工即遇持续强降雪和低温冰冻天气,连续一个多月的大雪让项目施工陷入僵局。进场道路中断,机械进场和设备运输严重受阻,是坐等雪化,还是主动出击,成为首先摆在项目团队面前的难题。“全员上阵,先挖雪、再修路、后施工。”建设者不畏严寒、克服高反、轮班清雪,迅速开辟出一条条通往风机机位的道路。为风机基础浇筑、吊装作业开展赢得宝贵“窗口期”。强紫外线、高寒低温、风沙雨雪的严峻考验同时对高海拔风电机组叶片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项目针对西藏风能资源特点和恶劣的气候环境,通过气动优化、环境适应性升级和智能控制技术的深度融合,量身定制“身体棒、不缺氧、无高反”,发电能力强的风电机组。直径195米的叶轮,相当于3.1架波音747并列翼展长度,叶片最大扫风面积超过3万平方米,相当于4.18个标准足球场的面积,在满发风速下,单台机组每转动一圈可发9.5度。2024年10月,大唐八宿风电场并网投产,20座风机仿佛就像一个个全副武装的钢铁巨人,屹立在天地之间,迎风展臂、捕风为电,让西藏风能“有气无力”被重新定义。如今,八宿风电不仅可以在光伏和水电的低谷期持续产出充足、清洁的电力资源,保障冬季用电高峰期电力安全稳定供应。更重要的是,还将有效优化西藏的能源结构,实现清洁可再生能源的最大化利用。生态优先,在雪域高原绘就绿色答卷能源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非常脆弱敏感,一旦被破坏,修复的难度非常大。八宿风电项目在前期路面开发时,便将表层土壤保护和植被恢复作为重中之重。轻铲表土到边坡、设置专门的表土堆放基,同步做好绿网封尘、洒水保护,待路面通平、工程完工后将表土及时复原。精心挑选并播撒适宜高原山区生长的草籽以及灌木种子,以恢复和改善风场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实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建设者们对生态环境的守护,在风电场投产后得到延续并带来显著的环境效益。项目每年可以新增清洁电力2.23亿度以上,节约标准煤约7.31万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18.28万吨,进一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降低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与此同时,八宿风电项目的建设更成为中国大唐“稳边富民”的纽带,变成了促进农牧民增收致富的“钱袋子”。大唐八宿风电项目总指挥王洪浪介绍:“八宿风电项目不仅让当地350余名农牧民群众就地实现就业,还让村里的货车、装载机、挖掘机也有了用武之地,藏族青年员工经过一年多的培训锻炼已经成为了风场的骨干运维技术人员,已实际帮助农牧民群众增收1102.2679万元。”以“提供绿色能源,点亮美好生活”为己任,屹立世界屋脊,勇攀风电之巅。中国大唐电力建设者的奋斗足印,镌刻在挑战生命极限的世界屋脊,让高原生活电更稳、冬更暖、天更蓝。1756705824891责编:陈奕国资小新175670582489111[]{"email":"chenyi@huanqiu.com","name":"陈奕"}
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携手环球网、哔哩哔哩推出“视觉新国企 · 幸福宝‘藏’”主题活动,踏上雪域高原,实地探访央企在西藏建造的“大家伙们”——从青藏铁路到光伏风电,从机场油库到示范村落……原来“世界屋脊”上的超级工程这么酷!第五期看中国大唐 的八宿风电场 如何在5200米的世界屋脊上创造“追风奇迹”。 5200米,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数字,与珠峰大本营齐高,是世界海拔最高风电项目——中国大唐八宿风电场 的海拔高度,更是中国清洁能源向地球之巅迈进的里程碑。一群英勇无畏的中国大唐电力建设者,在“勇士山脚下的村庄”之称的西藏八宿,创造了全球高海拔区域风电建设“大唐速度”,书写着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传奇,让来自雪域高原的风转化为源源不断的清洁电能,为万家千户带去光明与温暖。超高海拔、崎岖山路、低含氧量、低温严寒……为什么要在有着“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建设风电场?一座座风机是如何克服困难屹立于海拔5200米之上的?走进中国大唐八宿风电场,让我们一起探寻“追风奇迹”背后的故事。极限海拔,在世界屋脊上“追风逐电”中国大唐八宿风电场位于藏东南横贯山脉腹地,年平均风速超过每秒8米。高原高寒疾风、天气变幻无常,每年10月至次年4月是强风、冰雪期,不具备施工作业条件,因此项目建设必须抢抓有利窗口期。万事开头难。该项目开工即遇持续强降雪和低温冰冻天气,连续一个多月的大雪让项目施工陷入僵局。进场道路中断,机械进场和设备运输严重受阻,是坐等雪化,还是主动出击,成为首先摆在项目团队面前的难题。“全员上阵,先挖雪、再修路、后施工。”建设者不畏严寒、克服高反、轮班清雪,迅速开辟出一条条通往风机机位的道路。为风机基础浇筑、吊装作业开展赢得宝贵“窗口期”。强紫外线、高寒低温、风沙雨雪的严峻考验同时对高海拔风电机组叶片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项目针对西藏风能资源特点和恶劣的气候环境,通过气动优化、环境适应性升级和智能控制技术的深度融合,量身定制“身体棒、不缺氧、无高反”,发电能力强的风电机组。直径195米的叶轮,相当于3.1架波音747并列翼展长度,叶片最大扫风面积超过3万平方米,相当于4.18个标准足球场的面积,在满发风速下,单台机组每转动一圈可发9.5度。2024年10月,大唐八宿风电场并网投产,20座风机仿佛就像一个个全副武装的钢铁巨人,屹立在天地之间,迎风展臂、捕风为电,让西藏风能“有气无力”被重新定义。如今,八宿风电不仅可以在光伏和水电的低谷期持续产出充足、清洁的电力资源,保障冬季用电高峰期电力安全稳定供应。更重要的是,还将有效优化西藏的能源结构,实现清洁可再生能源的最大化利用。生态优先,在雪域高原绘就绿色答卷能源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非常脆弱敏感,一旦被破坏,修复的难度非常大。八宿风电项目在前期路面开发时,便将表层土壤保护和植被恢复作为重中之重。轻铲表土到边坡、设置专门的表土堆放基,同步做好绿网封尘、洒水保护,待路面通平、工程完工后将表土及时复原。精心挑选并播撒适宜高原山区生长的草籽以及灌木种子,以恢复和改善风场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实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建设者们对生态环境的守护,在风电场投产后得到延续并带来显著的环境效益。项目每年可以新增清洁电力2.23亿度以上,节约标准煤约7.31万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18.28万吨,进一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降低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与此同时,八宿风电项目的建设更成为中国大唐“稳边富民”的纽带,变成了促进农牧民增收致富的“钱袋子”。大唐八宿风电项目总指挥王洪浪介绍:“八宿风电项目不仅让当地350余名农牧民群众就地实现就业,还让村里的货车、装载机、挖掘机也有了用武之地,藏族青年员工经过一年多的培训锻炼已经成为了风场的骨干运维技术人员,已实际帮助农牧民群众增收1102.2679万元。”以“提供绿色能源,点亮美好生活”为己任,屹立世界屋脊,勇攀风电之巅。中国大唐电力建设者的奋斗足印,镌刻在挑战生命极限的世界屋脊,让高原生活电更稳、冬更暖、天更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