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MgX3EkTi4H media.huanqiu.comarticle“绿”动内蒙古:20国记者探访全球能源转型“中国方案”/eo2uaijn2/eo2ubl5h5【环球时报-环球网 记者 王莉兰】2024年底,内蒙古新能源装机容量突破1.35亿千瓦,历史性超越火电装机,成为中国新能源发展的前沿标杆。在内蒙古辽阔的土地上,白色风车阵列与蓝色光伏海洋交相辉映,勾勒出新能源时代的壮美画卷。5月14日,2025“走读中国”国际媒体交流项目的20国记者走进乌兰察布察哈尔高新技术开发区,探访这片传统牧区如何实现从“能源粮仓”向“绿能引擎”的跨越,如何以风光为笔,绘就全球能源转型的“中国方案”。矗立在乌兰察布土地上的风电机组在运达股份北方总部智能产业基地,其大型风电装备制造商的硬核实力展露无遗。基地拥有全国首个13兆瓦级陆上风电机组全功率试验平台,在企业创新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2024年4月开始,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实现绿电供应,推动装备制造产业绿色化发展。内蒙古运达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华星介绍,自1972年深耕风电领域以来,公司已获得多项全球专利,2024年陆上装机量居全球第三。“瑙鲁仍依赖柴油、汽油等化石能源,但太阳能转型已起步。”来自这个太平洋岛国的记者伯纳德特·德珀杜表示,“中国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同推进方面的实践,为小国破解能源困境提供了参照”。斐济记者尼基尔·库马尔惊叹于设备规模:“以往在视频中看到的风力发电机显得‘迷你’,今天亲眼见到才发现它们如此庞大。”这种震撼印证着中国风电装备的跨越式发展——全球市场约六成风电设备来自“中国制造”。马来西亚记者许俊杰对比本国现状称:“虽然我们主要依赖煤电,但绿色能源必将成为主流,因为化石能源终会枯竭,而自然馈赠的风光资源取之不尽。”他特别认同运达展现的技术实力,“这就是内蒙古递给世界的‘绿色名片’”。“走读中国”国际媒体交流项目20国记者在运达基地参观乌兰察布的“气候加科技”发展模式引发特殊共鸣。库马尔称:“南太平洋国家饱受海平面上升威胁,亟需气候数据和能源解决方案。这种将自然资源与创新技术结合的模式,若能通过与中国企业合作引入南太平洋地区,将带来真正改变。”草原上的绿色动能仍在持续涌动。从煤电基地到新能源高地,内蒙古的蜕变不仅见证着中国能源结构的深刻变革,更为全球碳中和目标提供了可借鉴的发展范式。1747274422351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陈奕环球网17472744223511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4d17747cc7c314889cebda0d92002b6eu1.png{"email":"chenyi@huanqiu.com","name":"陈奕"}
【环球时报-环球网 记者 王莉兰】2024年底,内蒙古新能源装机容量突破1.35亿千瓦,历史性超越火电装机,成为中国新能源发展的前沿标杆。在内蒙古辽阔的土地上,白色风车阵列与蓝色光伏海洋交相辉映,勾勒出新能源时代的壮美画卷。5月14日,2025“走读中国”国际媒体交流项目的20国记者走进乌兰察布察哈尔高新技术开发区,探访这片传统牧区如何实现从“能源粮仓”向“绿能引擎”的跨越,如何以风光为笔,绘就全球能源转型的“中国方案”。矗立在乌兰察布土地上的风电机组在运达股份北方总部智能产业基地,其大型风电装备制造商的硬核实力展露无遗。基地拥有全国首个13兆瓦级陆上风电机组全功率试验平台,在企业创新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2024年4月开始,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实现绿电供应,推动装备制造产业绿色化发展。内蒙古运达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华星介绍,自1972年深耕风电领域以来,公司已获得多项全球专利,2024年陆上装机量居全球第三。“瑙鲁仍依赖柴油、汽油等化石能源,但太阳能转型已起步。”来自这个太平洋岛国的记者伯纳德特·德珀杜表示,“中国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同推进方面的实践,为小国破解能源困境提供了参照”。斐济记者尼基尔·库马尔惊叹于设备规模:“以往在视频中看到的风力发电机显得‘迷你’,今天亲眼见到才发现它们如此庞大。”这种震撼印证着中国风电装备的跨越式发展——全球市场约六成风电设备来自“中国制造”。马来西亚记者许俊杰对比本国现状称:“虽然我们主要依赖煤电,但绿色能源必将成为主流,因为化石能源终会枯竭,而自然馈赠的风光资源取之不尽。”他特别认同运达展现的技术实力,“这就是内蒙古递给世界的‘绿色名片’”。“走读中国”国际媒体交流项目20国记者在运达基地参观乌兰察布的“气候加科技”发展模式引发特殊共鸣。库马尔称:“南太平洋国家饱受海平面上升威胁,亟需气候数据和能源解决方案。这种将自然资源与创新技术结合的模式,若能通过与中国企业合作引入南太平洋地区,将带来真正改变。”草原上的绿色动能仍在持续涌动。从煤电基地到新能源高地,内蒙古的蜕变不仅见证着中国能源结构的深刻变革,更为全球碳中和目标提供了可借鉴的发展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