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qtnNJ0ewt media.huanqiu.comarticle“大疆天空之城”:关乎梦想,关乎人/eo2uaijn2/eo2ubl5h5【环球网报道 记者李东爱】人类为与重力相抗衡,不断创造出稳定且富有美感的杰作。历时六年建造、近期正式启用的“大疆天空之城”,成为当中典型代表。 “天空之城”由福斯特建筑事务所和DJI大疆共同完成,是大疆的全球总部。作为全球首例高度超过 200 米的非对称悬挂钢结构超高层建筑,这个体量巨大的“产品”为大疆又赢得了一个耀眼的“全球首款”。 “大疆天空之城” SFAP/摄 “大疆天空之城”占地面积1.7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4万平方米。建筑总体由东、西两栋超高层塔楼组成,东塔共44层,高213米,西塔共40层,高195米,两栋塔楼在24层有连桥相连。 从外形上看,这一非对称的双塔高层建筑简单明了,但也让观者叹为观止。两栋塔楼,围绕中央核心筒建筑各自向外延伸出六个巨大的“玻璃体块”。在设计师悬挂结构的独特构思下,“玻璃体块”仿佛只依靠一个核心柱体就“飘浮”在空中;“玻璃体块”顶部的空中花园,以及百米高空上连接两座塔楼的流线形悬索桥,也为这栋建筑平添了几分“未来世界”的科技感。 在“天空之城”半开放的大堂,黑松、枯山水造型以及素朴简约的夯土墙面,表达出一种纯粹简约的禅意。而完全暴露在天花板上的机电管线排布整齐,成为办公区内部的别致风景。这些都在刷新到访者对于传统办公建筑的固有印象。 屋顶花园 SFAP/摄 一件新产品的诞生 几乎没有一家企业,将总部办公楼当做一件产品、花上六年时间去“研发”。用大疆新闻发言人张晓楠的话来说,“‘天空之城’是大疆迄今为止做过的体积最大、难度系数最高,研发周期最长,投入成本最贵的一款产品。” 在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书记钟波涛看来,“天空之城”的不对称悬挑结构代表了对传统结构模式的挑战,极高的施工难度和造价也容易导致最初想法走向退让和妥协。他评价,“一般悬挑结构在5-6米,而‘天空之城’最大悬挑达到21.5米,非常大胆,有一种‘不惜一切代价,我就要实现”的极致追求。” 对固有观念的反思、推倒,对产品的创新、再造,在兼具功能和美感上追求极致的执念……大疆产品理念精神,也同样在引领着“天空之城”建筑的想象力。 这一点上,深度参与设计建造的主创建筑师邱维炀、驻场建筑师易云扶印象深刻。邱维炀认为,大疆人对于产品的功能和设计美学有着很深的理解和体会,他们也会为了目标追求大胆尝试,不太在意于现实限制。易云扶认为,“大疆在产品的实用性与外观设计上结合得很好,会把不同元素进行整合,推陈出新做迭代。” 邱维炀在设计“天空之城”中明显感受到,大疆人有源源不断的精力投入到大楼的设计中。对设计的多维度启发,则来自于大疆创始人汪滔。“他就像是我们设计团队的成员,”这是他过往合作过的企业业主中,十分少有的情况,“汪滔会将方案从三个变成六个、六个变成九个,甚至更多。一般的甲方会让我们去做决定,比如从三个方案里选择一个,或者五选一。” 建筑师对大疆人的形容并不让人陌生。这几乎就是他们在研发无人机和影像设备时标配状态。 有意思的是,除了专业的建筑师,大疆还从内部调配了数十名包括结构设计师、工业设计师、等不同部门的研发工程师参与到“天空之城”当中。从材料选择到标识设计,大疆人以产品研发的思路与建筑师、工程师共同配合与推敲。这甚至被建筑师形容为,“他们都是整个设计团队一分子,非常踊跃地参与,从设计阶段-施工阶段,不停地在参与和探讨。” 天空之城连桥夜景。SFAP/摄 在“天空之城”两座塔楼之间,一条形如羽毛的流线型连桥在大楼24层飞架而过。少有人知道的是,这一构思来自大疆内部的创想,连桥的不锈钢节点也都由大疆工程师设计的。 更让建筑师、工程师们感到振奋的是,这种对于创新的追求和大胆与自身设计建造的工作特性契合,更给了他们在建造“天空之城”时带来了足够多的尝试空间,获得了更多尝试不同设计的可能。 打造一座理想之城 一直以来,外界对于大疆内部文化的感知,多停留在产品层面。但“大疆天空之城”的诞生,让人看到了大疆企业文化的另一面。 “天空之城”的悬挑结构,在大楼内部实现了办公空间的无柱化,这也意味着最大程度的灵活性办公。同一平层内不同大小的工作空间,还能够满足模块化协同工作的方式。有270度玻璃幕墙环绕设计,可以引入充足的自然采光,为大疆人提供开阔的视野。 具体到每一个工位,桌椅也采用了可升降、可伸缩等一系列符合人体工学的设计。而位于“玻璃体块”顶部的四层通高试飞空间,是专用的无人机试飞空间。在“玻璃体块”之间,还穿插了数个空中花园,让在这里工作的员工能享受这些户外空间。诸如这些设计,最大化满足了人的需求,提供了鼓舞人心的工作空间和更多的情感连接。 独特的试飞空间 SFAP/摄 田方方 /摄 更为可贵的是,“大疆天空之城”的悬挑设计,释放了更多地面空间,大疆将地面空间打造成开放的城市广场和裙楼屋顶花园,不仅增加了整个建筑的绿化空间,也因此将裙楼绿化与周边城市绿化更好地融为一体,为市民和员工提供了更多休闲空间,增加了建筑的开放性和公共性。邱维炀透露,希望这个建筑对城市有更多正面的贡献,这将是大疆献给社会的礼物。 建筑的最终目的在于人,“大疆天空之城”关乎梦想也关乎人。张晓楠表示,大疆人对于产品的执着和梦想的追求一直没有变过。“但现在,我们除了把产品做好,更在意人,更在意在这栋楼里的员工。个人的成长、团队的互动、团队的互助是我们更加关心的点。” 田方方/摄 大疆天空之城的地面绿化与南侧城市绿化相连,SFAP/摄 就像著名宫崎骏电影“天空之城”意象一样,“大疆天空之城”从概念到建筑设计,代表着大疆追求飞行梦想世界的初心和愿景。对大疆人而言,这不仅是有炫酷外观的新总部大楼,更是一座理想之城;是办公场所的升级,更是追求和梦想的升级。 从2006到2022年的16年里,数个办公地点的变迁见证了大疆的变化与发展。如今,“天空之城”的落成,开启了大疆发展故事的新篇。 正如在近期的一份内部讲话中,大疆创始人汪滔所强调的,“天空之城的故事才刚刚开始,未来将由每一个心怀热爱的大疆人共同书写:我们坚守什么、追寻什么、创造什么,我们要成为怎样的一群人,以怎样的精神和面貌去面对未来的人生。希望天空之城能够成为大疆人的精神家园,见证每个人的成长。” 1664438925965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陈奕环球网16644389259651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f50b8fc2c6afd97ee199240de32c5b8bu1.png{"email":"chenyi@huanqiu.com","name":"陈奕"}
【环球网报道 记者李东爱】人类为与重力相抗衡,不断创造出稳定且富有美感的杰作。历时六年建造、近期正式启用的“大疆天空之城”,成为当中典型代表。 “天空之城”由福斯特建筑事务所和DJI大疆共同完成,是大疆的全球总部。作为全球首例高度超过 200 米的非对称悬挂钢结构超高层建筑,这个体量巨大的“产品”为大疆又赢得了一个耀眼的“全球首款”。 “大疆天空之城” SFAP/摄 “大疆天空之城”占地面积1.7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4万平方米。建筑总体由东、西两栋超高层塔楼组成,东塔共44层,高213米,西塔共40层,高195米,两栋塔楼在24层有连桥相连。 从外形上看,这一非对称的双塔高层建筑简单明了,但也让观者叹为观止。两栋塔楼,围绕中央核心筒建筑各自向外延伸出六个巨大的“玻璃体块”。在设计师悬挂结构的独特构思下,“玻璃体块”仿佛只依靠一个核心柱体就“飘浮”在空中;“玻璃体块”顶部的空中花园,以及百米高空上连接两座塔楼的流线形悬索桥,也为这栋建筑平添了几分“未来世界”的科技感。 在“天空之城”半开放的大堂,黑松、枯山水造型以及素朴简约的夯土墙面,表达出一种纯粹简约的禅意。而完全暴露在天花板上的机电管线排布整齐,成为办公区内部的别致风景。这些都在刷新到访者对于传统办公建筑的固有印象。 屋顶花园 SFAP/摄 一件新产品的诞生 几乎没有一家企业,将总部办公楼当做一件产品、花上六年时间去“研发”。用大疆新闻发言人张晓楠的话来说,“‘天空之城’是大疆迄今为止做过的体积最大、难度系数最高,研发周期最长,投入成本最贵的一款产品。” 在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书记钟波涛看来,“天空之城”的不对称悬挑结构代表了对传统结构模式的挑战,极高的施工难度和造价也容易导致最初想法走向退让和妥协。他评价,“一般悬挑结构在5-6米,而‘天空之城’最大悬挑达到21.5米,非常大胆,有一种‘不惜一切代价,我就要实现”的极致追求。” 对固有观念的反思、推倒,对产品的创新、再造,在兼具功能和美感上追求极致的执念……大疆产品理念精神,也同样在引领着“天空之城”建筑的想象力。 这一点上,深度参与设计建造的主创建筑师邱维炀、驻场建筑师易云扶印象深刻。邱维炀认为,大疆人对于产品的功能和设计美学有着很深的理解和体会,他们也会为了目标追求大胆尝试,不太在意于现实限制。易云扶认为,“大疆在产品的实用性与外观设计上结合得很好,会把不同元素进行整合,推陈出新做迭代。” 邱维炀在设计“天空之城”中明显感受到,大疆人有源源不断的精力投入到大楼的设计中。对设计的多维度启发,则来自于大疆创始人汪滔。“他就像是我们设计团队的成员,”这是他过往合作过的企业业主中,十分少有的情况,“汪滔会将方案从三个变成六个、六个变成九个,甚至更多。一般的甲方会让我们去做决定,比如从三个方案里选择一个,或者五选一。” 建筑师对大疆人的形容并不让人陌生。这几乎就是他们在研发无人机和影像设备时标配状态。 有意思的是,除了专业的建筑师,大疆还从内部调配了数十名包括结构设计师、工业设计师、等不同部门的研发工程师参与到“天空之城”当中。从材料选择到标识设计,大疆人以产品研发的思路与建筑师、工程师共同配合与推敲。这甚至被建筑师形容为,“他们都是整个设计团队一分子,非常踊跃地参与,从设计阶段-施工阶段,不停地在参与和探讨。” 天空之城连桥夜景。SFAP/摄 在“天空之城”两座塔楼之间,一条形如羽毛的流线型连桥在大楼24层飞架而过。少有人知道的是,这一构思来自大疆内部的创想,连桥的不锈钢节点也都由大疆工程师设计的。 更让建筑师、工程师们感到振奋的是,这种对于创新的追求和大胆与自身设计建造的工作特性契合,更给了他们在建造“天空之城”时带来了足够多的尝试空间,获得了更多尝试不同设计的可能。 打造一座理想之城 一直以来,外界对于大疆内部文化的感知,多停留在产品层面。但“大疆天空之城”的诞生,让人看到了大疆企业文化的另一面。 “天空之城”的悬挑结构,在大楼内部实现了办公空间的无柱化,这也意味着最大程度的灵活性办公。同一平层内不同大小的工作空间,还能够满足模块化协同工作的方式。有270度玻璃幕墙环绕设计,可以引入充足的自然采光,为大疆人提供开阔的视野。 具体到每一个工位,桌椅也采用了可升降、可伸缩等一系列符合人体工学的设计。而位于“玻璃体块”顶部的四层通高试飞空间,是专用的无人机试飞空间。在“玻璃体块”之间,还穿插了数个空中花园,让在这里工作的员工能享受这些户外空间。诸如这些设计,最大化满足了人的需求,提供了鼓舞人心的工作空间和更多的情感连接。 独特的试飞空间 SFAP/摄 田方方 /摄 更为可贵的是,“大疆天空之城”的悬挑设计,释放了更多地面空间,大疆将地面空间打造成开放的城市广场和裙楼屋顶花园,不仅增加了整个建筑的绿化空间,也因此将裙楼绿化与周边城市绿化更好地融为一体,为市民和员工提供了更多休闲空间,增加了建筑的开放性和公共性。邱维炀透露,希望这个建筑对城市有更多正面的贡献,这将是大疆献给社会的礼物。 建筑的最终目的在于人,“大疆天空之城”关乎梦想也关乎人。张晓楠表示,大疆人对于产品的执着和梦想的追求一直没有变过。“但现在,我们除了把产品做好,更在意人,更在意在这栋楼里的员工。个人的成长、团队的互动、团队的互助是我们更加关心的点。” 田方方/摄 大疆天空之城的地面绿化与南侧城市绿化相连,SFAP/摄 就像著名宫崎骏电影“天空之城”意象一样,“大疆天空之城”从概念到建筑设计,代表着大疆追求飞行梦想世界的初心和愿景。对大疆人而言,这不仅是有炫酷外观的新总部大楼,更是一座理想之城;是办公场所的升级,更是追求和梦想的升级。 从2006到2022年的16年里,数个办公地点的变迁见证了大疆的变化与发展。如今,“天空之城”的落成,开启了大疆发展故事的新篇。 正如在近期的一份内部讲话中,大疆创始人汪滔所强调的,“天空之城的故事才刚刚开始,未来将由每一个心怀热爱的大疆人共同书写:我们坚守什么、追寻什么、创造什么,我们要成为怎样的一群人,以怎样的精神和面貌去面对未来的人生。希望天空之城能够成为大疆人的精神家园,见证每个人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