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s4tnmS73Q作者:赵玮media.huanqiu.comarticle优秀杰出青年代表—刘和珍/eo2uaijn2/eo8i9b2at刘和珍(1904一1926),女,江西省南昌人,原籍安徽省合肥市。民国时期北京学生运动领袖之一。先后就读于南昌女子师范学校、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刘和珍出生于贫民,自小养成吃苦耐劳,好学上进的品德。14岁时,其父病逝,家境日渐贫寒,外祖母和一个弟弟、一个妹妹皆因患病而无钱治疗相继死亡,16岁时家中仅剩其母和一个弟弟。1918年秋,她以优异成绩考入南昌女子师范学校,担任校刊编辑,业余时间阅读《新青年》、《新潮》等,从中吸取营养。并与江西省学生会取得联系,成立女师学生会,带领同学们反对校方的一些不合理规定。当时,南昌女师校规森严,她与进步同学一起同南昌学生联合会联系,成立了女师学生自治会,学校被迫取消了不合理的校规,而带头人之一的刘和珍,则受到了“记大过”处分。1921年,刘和珍继续带领同学们向封建势力公刀宣战,在江西首倡女子剪发。女师很快掀起剪发高潮,三两天内剪发者不下百人,学校当局认为她"首倡剪发,有伤风化”,被勒令退学。同年冬,刘和珍等人在南昌发起组织了进步团体“觉社”,并主编《时代文化》月刊和并任《江西女子师范周刊》主编。 1923年秋,她考入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预科,后升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语系学习,当选为女师大学生自治会主席,并成为当时北京学生运动的领袖之一。五四运动前夕,她受到革命思潮影响,经常阅读《新青年》等进步书刊,认识到新的女性,肩负着改造旧中国、旧制度的责任,积极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实践之中。五四运动爆发以后,如不顾学校当局的阻挠,起而奔走呼号组织同学走上街头讲演,抵制日货,于始了她的革命生涯。1924年开始,刘和珍积极投入到反对校长杨荫榆的斗争中去。1925年,在女师大风潮中,刘和珍旗帜鲜明地同反动校长杨荫榆作斗争。1926年1月13日,女师大新校长到任,鲁迅代表校务维持会表示欢迎,同时也表示校务维持会卸职。刘和珍在这种情况下,“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1926年3月12日,日本军舰驶人大沽口挑衅,继而纠集列强各国向中国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进行无理要挟。北京各界无比愤慨,刘和珍说:“外抗强权,内除国贼,非有枪不可”;“军阀不倒,教育事业就搞不好,打倒军阀后,我再当教师不迟。”1926年3月18日上午8时许,林语堂教授接到刘和珍的电话,以学生自治会的名义请准停课一日。这天,刘和珍正患病,时时呕吐,她不顾病痛,进行动员和组织工作。她把标语小旗分发给同学们,发表了简短而激昂的演说,然后高擎校旗,带队出发。女师大的同学来到天安门,国民大会尚未召开,主席台上悬挂着前一日请愿被刺伤代表的血衣。会后,正午12时,两千多群众开始示威游行,刘和珍担任女师大队伍的指挥。铁狮子胡同段祺瑞执政府门前的卫队荷枪实弹,如临大敌,几个士兵对手擎校旗的刘和珍指指点点。把罪恶的枪口瞄准了刘和珍。枪声响了,一场预谋的大屠杀开始了。顷刻间,刘和珍身中数弹,卧于血泊之中。同去的张静淑、杨德群急扑过去救助,她说:“你们快走吧,我不行了,不要管我了。”依然是那样温和地关切着同学。一排枪弹射过来,张静淑、杨德群倒在她的身边。刘和珍烈士牺牲时年仅22岁。鲁迅于1926年4月2日在《语丝》发表散文《纪念刘和珍君》。1651651712114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陈奕环球网16516517121142[]{"email":"chenyi@huanqiu.com","name":"陈奕"}
刘和珍(1904一1926),女,江西省南昌人,原籍安徽省合肥市。民国时期北京学生运动领袖之一。先后就读于南昌女子师范学校、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刘和珍出生于贫民,自小养成吃苦耐劳,好学上进的品德。14岁时,其父病逝,家境日渐贫寒,外祖母和一个弟弟、一个妹妹皆因患病而无钱治疗相继死亡,16岁时家中仅剩其母和一个弟弟。1918年秋,她以优异成绩考入南昌女子师范学校,担任校刊编辑,业余时间阅读《新青年》、《新潮》等,从中吸取营养。并与江西省学生会取得联系,成立女师学生会,带领同学们反对校方的一些不合理规定。当时,南昌女师校规森严,她与进步同学一起同南昌学生联合会联系,成立了女师学生自治会,学校被迫取消了不合理的校规,而带头人之一的刘和珍,则受到了“记大过”处分。1921年,刘和珍继续带领同学们向封建势力公刀宣战,在江西首倡女子剪发。女师很快掀起剪发高潮,三两天内剪发者不下百人,学校当局认为她"首倡剪发,有伤风化”,被勒令退学。同年冬,刘和珍等人在南昌发起组织了进步团体“觉社”,并主编《时代文化》月刊和并任《江西女子师范周刊》主编。 1923年秋,她考入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预科,后升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语系学习,当选为女师大学生自治会主席,并成为当时北京学生运动的领袖之一。五四运动前夕,她受到革命思潮影响,经常阅读《新青年》等进步书刊,认识到新的女性,肩负着改造旧中国、旧制度的责任,积极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实践之中。五四运动爆发以后,如不顾学校当局的阻挠,起而奔走呼号组织同学走上街头讲演,抵制日货,于始了她的革命生涯。1924年开始,刘和珍积极投入到反对校长杨荫榆的斗争中去。1925年,在女师大风潮中,刘和珍旗帜鲜明地同反动校长杨荫榆作斗争。1926年1月13日,女师大新校长到任,鲁迅代表校务维持会表示欢迎,同时也表示校务维持会卸职。刘和珍在这种情况下,“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1926年3月12日,日本军舰驶人大沽口挑衅,继而纠集列强各国向中国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进行无理要挟。北京各界无比愤慨,刘和珍说:“外抗强权,内除国贼,非有枪不可”;“军阀不倒,教育事业就搞不好,打倒军阀后,我再当教师不迟。”1926年3月18日上午8时许,林语堂教授接到刘和珍的电话,以学生自治会的名义请准停课一日。这天,刘和珍正患病,时时呕吐,她不顾病痛,进行动员和组织工作。她把标语小旗分发给同学们,发表了简短而激昂的演说,然后高擎校旗,带队出发。女师大的同学来到天安门,国民大会尚未召开,主席台上悬挂着前一日请愿被刺伤代表的血衣。会后,正午12时,两千多群众开始示威游行,刘和珍担任女师大队伍的指挥。铁狮子胡同段祺瑞执政府门前的卫队荷枪实弹,如临大敌,几个士兵对手擎校旗的刘和珍指指点点。把罪恶的枪口瞄准了刘和珍。枪声响了,一场预谋的大屠杀开始了。顷刻间,刘和珍身中数弹,卧于血泊之中。同去的张静淑、杨德群急扑过去救助,她说:“你们快走吧,我不行了,不要管我了。”依然是那样温和地关切着同学。一排枪弹射过来,张静淑、杨德群倒在她的身边。刘和珍烈士牺牲时年仅22岁。鲁迅于1926年4月2日在《语丝》发表散文《纪念刘和珍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