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05TA0QoRH作者:何小龙 张淳皓media.huanqiu.comarticle数说 | 近年中国家庭教育状况/eo2uaijn2/eo8i9b2at2021年10月23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家庭教育促进法,自2022年1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消息发布之后,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wenjuan.com),对1149名未成年人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0.7%的受访家长平时在家庭教育上困惑很多,94.7%的受访家长期待此法能帮助自己缓解教育焦虑。本文将通过文献检索的方式,较为全面的梳理、呈现历年学者专家对中国家庭教育情况的调查,以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本次立法所针对的现实困境及社会背景。1.中国家庭数量逐年增长,家庭教育重要性日益凸显据历年国家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家庭户籍数逐年增长,0—14岁儿童数量尽管有一定波动,但其体量依然较大。家庭教育最重要的阶段,0—14岁的儿童群体也在不断扩大,在宏观上反映了中国社会对于教育培养需要投入更多的关注度,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家庭教育更需要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去帮助、督促广大家长在家庭教育上费心思、花功夫、讲方法。在过去的几十年,由于家长在教育理念、教育素质方面较为传统,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着“棍棒底下出孝子,黄荆条下出好人”的传统教育观,这与新时代教育工作的新要求显然不相符合。当前社会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多样途径去关注家庭教育领域。2.家庭教育存在困境,教育期望与教育方法不相匹配2017年时,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召开了第二次全国家庭教育现状调查结果发布会,发布了全国家庭教育现状调查的主要结果和核心数据。本次通过问卷调查、文献研究以及网络调查等多种方式,得出了当时中国家长在面对家庭教育四大困难,分别是“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教育孩子”、“辅导孩子学习时力不从心”、“大忙,没有时间”、“不了解孩子的想法”。时至今日,依然是中国家庭教育的重点难题。调查结果还显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期望较为全面,随之而来教育方式方法亟须科学性、系统性的指导。3.中国家庭教育更偏“成才”而非“成人”早在2014年,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的《小学生家庭教育现状调查》课题,通过对北京、黑龙江、江西和山东四个省市(每一省份选取不同行政级别的市、县)所在的2万名家长和2万名小学生进行有关家庭教育的问题调查,收集了具有代表性的数据,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当时国内家庭教育的基本情况。据课题报告所述,家长的教育关注点能够较为直接的反映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期望。在针对受访家长的调查中发现,健康安全、习惯养成、日常学习为家长群体优先关注的方面,并且其中健康安全和日常学习都属于现实性因素。除去排在第二位的习惯养成之外,父母对人际交往、自理能力、性格养成、兴趣爱好、情绪情感等未来成长发展性的因素关注度较为靠后。4.男孩在成长过程中存在更多的困境课题组发现,当孩子面对父母给予的压力时,女孩选择“和父母沟通,寻求理解”和“向同学倾诉”的比例明显高于男生,而男孩选择“向父母反抗”(男和“忍耐”的比例明显高于女孩。这无疑表明男孩通常较少主动跟父母沟通,也在成长过程中不太善于如何更好地与父母交流,因此面对大人提出的要求或给予的压力,要么进行反抗,产生更大的冲突冲突;要么沉默忍耐,同样不利于身心健康。此外,课题组在调查中还发现,男孩不善于表达对沟通质量的消极影响,进而导致与父母之间的误会和隔阂也是男孩在成长中的一大困境。除去男孩自身的原因之外,父母对于男孩的“偏爱”和较为“宽松”的培养方式,以及不少家庭中所呈现的“隐形爸爸”现象,造成了男孩缺乏父亲的管教、理解、陪伴也是男孩成长中的一道关隘。5.家庭教育应当拒绝暴力据课题组调查发现,孩子在学业上取得的成绩与家庭教育息息相关。当家长能够控制情绪,拒绝采取“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方式,孩子的成绩反而会呈现出积极的趋势;当家长无法控制情绪,运用打骂等方式,反而无取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成绩较差的可能性越大。不管是怎么样的情况,在家庭教育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作为家长,更应该冷静下来,追根溯源或及时制止,从细微处建立起预防机制,而非遇见问题采取暴力的方式进行处理。《中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已正式颁布执行,如果说在传统的家庭教育领域中,许多父母因缺失家庭教育方法的指导,那么新法的出台就为整个社会提供了较为科学、完善、系统的方法论,更明确了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所应该扮演的角色和职责,用法律的形式具体的指出家庭成员的权利与义务。相信在未来的中国家庭教育调查中,我们可以得到更加积极乐观的数据。1646030585887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陈奕环球网16460305858872[]{"email":"chenyi@huanqiu.com","name":"陈奕"}
2021年10月23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家庭教育促进法,自2022年1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消息发布之后,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wenjuan.com),对1149名未成年人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0.7%的受访家长平时在家庭教育上困惑很多,94.7%的受访家长期待此法能帮助自己缓解教育焦虑。本文将通过文献检索的方式,较为全面的梳理、呈现历年学者专家对中国家庭教育情况的调查,以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本次立法所针对的现实困境及社会背景。1.中国家庭数量逐年增长,家庭教育重要性日益凸显据历年国家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家庭户籍数逐年增长,0—14岁儿童数量尽管有一定波动,但其体量依然较大。家庭教育最重要的阶段,0—14岁的儿童群体也在不断扩大,在宏观上反映了中国社会对于教育培养需要投入更多的关注度,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家庭教育更需要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去帮助、督促广大家长在家庭教育上费心思、花功夫、讲方法。在过去的几十年,由于家长在教育理念、教育素质方面较为传统,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着“棍棒底下出孝子,黄荆条下出好人”的传统教育观,这与新时代教育工作的新要求显然不相符合。当前社会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多样途径去关注家庭教育领域。2.家庭教育存在困境,教育期望与教育方法不相匹配2017年时,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召开了第二次全国家庭教育现状调查结果发布会,发布了全国家庭教育现状调查的主要结果和核心数据。本次通过问卷调查、文献研究以及网络调查等多种方式,得出了当时中国家长在面对家庭教育四大困难,分别是“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教育孩子”、“辅导孩子学习时力不从心”、“大忙,没有时间”、“不了解孩子的想法”。时至今日,依然是中国家庭教育的重点难题。调查结果还显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期望较为全面,随之而来教育方式方法亟须科学性、系统性的指导。3.中国家庭教育更偏“成才”而非“成人”早在2014年,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的《小学生家庭教育现状调查》课题,通过对北京、黑龙江、江西和山东四个省市(每一省份选取不同行政级别的市、县)所在的2万名家长和2万名小学生进行有关家庭教育的问题调查,收集了具有代表性的数据,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当时国内家庭教育的基本情况。据课题报告所述,家长的教育关注点能够较为直接的反映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期望。在针对受访家长的调查中发现,健康安全、习惯养成、日常学习为家长群体优先关注的方面,并且其中健康安全和日常学习都属于现实性因素。除去排在第二位的习惯养成之外,父母对人际交往、自理能力、性格养成、兴趣爱好、情绪情感等未来成长发展性的因素关注度较为靠后。4.男孩在成长过程中存在更多的困境课题组发现,当孩子面对父母给予的压力时,女孩选择“和父母沟通,寻求理解”和“向同学倾诉”的比例明显高于男生,而男孩选择“向父母反抗”(男和“忍耐”的比例明显高于女孩。这无疑表明男孩通常较少主动跟父母沟通,也在成长过程中不太善于如何更好地与父母交流,因此面对大人提出的要求或给予的压力,要么进行反抗,产生更大的冲突冲突;要么沉默忍耐,同样不利于身心健康。此外,课题组在调查中还发现,男孩不善于表达对沟通质量的消极影响,进而导致与父母之间的误会和隔阂也是男孩在成长中的一大困境。除去男孩自身的原因之外,父母对于男孩的“偏爱”和较为“宽松”的培养方式,以及不少家庭中所呈现的“隐形爸爸”现象,造成了男孩缺乏父亲的管教、理解、陪伴也是男孩成长中的一道关隘。5.家庭教育应当拒绝暴力据课题组调查发现,孩子在学业上取得的成绩与家庭教育息息相关。当家长能够控制情绪,拒绝采取“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方式,孩子的成绩反而会呈现出积极的趋势;当家长无法控制情绪,运用打骂等方式,反而无取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成绩较差的可能性越大。不管是怎么样的情况,在家庭教育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作为家长,更应该冷静下来,追根溯源或及时制止,从细微处建立起预防机制,而非遇见问题采取暴力的方式进行处理。《中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已正式颁布执行,如果说在传统的家庭教育领域中,许多父母因缺失家庭教育方法的指导,那么新法的出台就为整个社会提供了较为科学、完善、系统的方法论,更明确了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所应该扮演的角色和职责,用法律的形式具体的指出家庭成员的权利与义务。相信在未来的中国家庭教育调查中,我们可以得到更加积极乐观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