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mLUrSc9RG media.huanqiu.comarticle《红色印记》展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eo2uaijn2/eo2ubl5h5日前,记者来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参观了主题为《红色印记——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的展览,展览虽然面积并不算大,但亮点不少,顺应了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需要,依托历史专家团队进行了一些富有创意的文物展陈,主要有:讲述上百个文物故事,展示一批珍贵文物,对一批文物进行数字化展示,开展情感互动式讲解。发掘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本次展览,从去年12月开始筹备,今年1月建立了专家团队,群策群力,经过半年多精心筹划,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顺利开展。专家团队体现了党史、军史专家的有机融合,由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刘波教授牵头,联合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李树泉研究员,军事科学院原军事历史部褚银研究员等8位专家共同策划,加上多家革命类博物馆纪念馆专家的协助,确保了选题的思想性,以及史实的准确性、权威性。在筹备期间,专家组在研讨中注意到一个现象,即:全国的博物馆纪念馆,普通都重视了文物展示的艺术性,但对文物背后的故事都发掘得不够,这样很难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也影响到文物展陈的传播和教育效果。为此,专家组决心在本次展览中作个探索,讲好革命文物故事。专家团队为本次展览撰写了100多个文物故事,其中21篇已发表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这些故事短小精悍,尽力做到见人见事见精神。在中部战区“中部号角”新媒体团队的协助下,多数故事加工成了音频和网页,观众参观时,通过扫描展版上的二维码,便可听到完整的故事。一个个原本其貌不扬的文物,在专家撰稿人手里,挖出了鲜活生动的故事。海南战役中的一部十轮大卡车发动机,本不引人注目,在此次展览中却成为明星,观众们惊奇地听讲解员讲它的传奇之处:“解放军解放海南岛,要突破国民党飞机、军舰组成的伯陵防线,没有军舰,于是将木帆船加装十轮大卡车的发动机,便成为机帆船,再在船上加上迫击炮、山炮,就有了土军舰,解放军的步兵于是变成土海军、海军陆战队,就是乘着这样的土军舰,突破了伯陵防线,渡过琼州海峡解放了海南岛,我们就这样的智慧和勇气,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展示一批珍贵文物本次《红色印记》展,共展出文物240组(件)(其中,图片98张、视频102段)。一些珍贵文物系首次展出,如:东北抗联教导旅的配给证、冀东八路军堡垒户铜匾、红军大学毕业证、华北军政大学教材等文物。根据这些选送到的文物,专家组经讨论,拟定了见证初心、能征善战、红色经济、革命文化等专题,其中的特色内容有隐蔽战线、胜利捷报、军事摄影、国际传播等。为办好展览,主办方还专门征调了部分珍贵的文物,如,朱良才用过的25本书籍和教材,邓华的红军大学第三期毕业证书,东北抗联教导旅的电台按键、军装、望远镜、配给证等;冀东八路军“堡垒户”的铜匾,《晋察冀画报》八路军摄影家使用过的照相机等。总策展之一的刘波教授告诉记者,展览中的特色文物有:抗日军政大学的校旗,洪湖地区红1师的印章,爱泼斯坦收藏的《黄河大合唱》总谱、四渡赤水纪念馆的十余件一级文物,丹巴顶果山长征纪念馆的长征文物。特色专题胜利捷报,将战争年代我军进行的15场著名的战役战斗捷报及有关作战的电报、文件、标语等文物进行展示。最富特色的是军事摄影,有美国摄影家富尔曼1937年拍摄的一批红军照片,以及《晋察冀画报》的30张精选照片,几张周恩来办公室主任、红色摄影家童小鹏拍摄的照片选。另外,有新西兰人路易艾黎拍摄的红军在洪湖抗洪抢险的照片,正是目击了红军与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鱼水情谊,艾黎多年后写了一本书《洪湖精神》,这恐怕是唯一一名由外国人提出的红色精神吧。数字化助力文物展本次展览对数字化展陈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在不到一千平米的展陈面积内,24个画屏滚动播放平面文物、作战电文、音频视频,以及红岩英烈文物照片等。设有VR专区,对长征遗址和几个长征纪念馆作VR作全景展示,以及部分3D文物展示。在VR互动体验区,几名观众戴3D眼镜在体验红军飞夺泸定桥,活动现场惊呼声不断,电子显示屏显示,戴着VR眼镜的观众此时进入虚拟环境中成为红军一员,手柄化身为武器,与红军战士并肩作战,出生入死。冒着枪林弹雨,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疾步前行,攀踏着悬空的铁锁链,奋勇前行成功夺下泸定桥。稍后,在《爬雪山过草地》中,在一望无际的草地上艰难跋涉,感受除开敌人外,还有许多藏于暗处的致命沼泽以及“如影随形”的饥饿与疲劳。一场场体验应接不暇,一幕幕鲜活生动的立体影像,将中国工农红军舍生忘死、英勇无畏的高尚情怀多角度呈现在观众眼前,带来一场视觉的震撼和精神的洗礼。放下3D眼镜后,这位学生向记者兴奋地说到:“硝烟弥漫的战场、连绵不绝的枪炮声、脚下是水流湍急的大渡河畔……战场的厮杀声还回荡在耳边,感觉自己参加了一场真实的战斗。”。VR展区设有长征纪念馆和革命遗址虚拟游览,进行720°全景参观,仿佛能把展柜中的文物“抓”在手中,全方位、互动式观看革命文物,聆听讲解,身临其境感知革命文物价值,激发对红色文化的兴趣爱好。“更直观地看到了每一件文物背后所蕴含的精神和故事”“这种与红军战士并肩作战的感觉太震撼了”活动现场,体验后的观众一致好评。“相较于普通的VR体验,VR+党史可以让观众全程与红军战士们共同作战,同甘共苦,对红军作战的艰苦条件感同身受,更能明白革命先烈的不畏牺牲与无私奉献,特别是让青少年从内心升起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意,激发他们对革命文物的极大兴趣,这便是VR+党史的感染力。”智云鸿道的工程师代云康向记者介绍。讲解注重情感互动讲解团队负责人吴艳华,一位热情洋溢的志愿者,退役前系北京军区联勤部上校正团职工程师,也是北京军区第一位女特种兵学员,曾在CCTV-7报道过她的事迹。她结合自己26年的从军经历,开创了独特的情感互动沉浸式讲解方式,不久前在山西长治《不忘来时路永远跟党走》展的讲解中打动了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聂辰席局长,在本次展览中她和她的“00后”学生程羽堂、王清雨、李泽帅依然用这一方式,再次打动了一批又一批的观众!讲解团队的志愿讲解员兼教练刘波教授,一遍遍耐心地给小弟子们讲历史,不经意间,观众中出现了一位特殊的“小尾巴”。这天恰逢中国空军节,刘教授在讲解“列宁”号飞机时,观众中一位小姑娘王晓蕊拿起笔,听着听着,一分钟之内即画出一幅红军飞行员的漫画。王晓蕊给说:“我给爸爸妈妈说了,也要向刘教授、吴老师一样,当一名博物馆志愿者”。来自新疆的观众帕提曼,听了半天的志愿讲解后,谈了自己的体会,还主动担任了临时志愿者讲解员,她讲述在冰天雪地的帕米尔高原,塔吉克族牧民拉齐尼三代人接力保卫边防的感人故事。吴艳华传授给大学生志愿者的方法简单而有效:“把眼泪给我讲下来,就算你们及格”,她听着小徒弟们的讲解,一次又一次地红了眼眶,尤其是她的学生王清雨讲到19岁雨花台烈士贺瑞麟的《死前日记》时她边擦眼泪边欣慰地点头表示:“及格了!不过,要感动我还不算,还要让观众流泪才行!”进行情感互动沉浸式讲解,十分富有感染力。观众康京生、范纪萍和郭丽在听讲解的过程中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康京生在留言本上写到:“以真实的事件吸引人,以真实的情感感动人,让我今天在军博参观中受益颇丰。”还主动提出加入志愿讲解的行列,一起弘扬这些革命先烈的精神。原南京政治学院的陆水明教授参观完后,留言:“将一件件寂静无声的文物转化为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告诉人们,让文物“活”了起来,这件事做的很有意义。”观众们边欣赏着珍贵的文物,边认真在聆听着讲解,赞叹之余,把二维码扫到手机中,然后将这些文物故事带回家,继续学习、分享,在网络上继续传播着这些令人难忘的故事。1638144936309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陈奕环球网16381449363092[]//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be4b76592c8a069933d55b030cab5b4fu5.jpg{"email":"chenyi@huanqiu.com","name":"陈奕"}
日前,记者来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参观了主题为《红色印记——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的展览,展览虽然面积并不算大,但亮点不少,顺应了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需要,依托历史专家团队进行了一些富有创意的文物展陈,主要有:讲述上百个文物故事,展示一批珍贵文物,对一批文物进行数字化展示,开展情感互动式讲解。发掘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本次展览,从去年12月开始筹备,今年1月建立了专家团队,群策群力,经过半年多精心筹划,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顺利开展。专家团队体现了党史、军史专家的有机融合,由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刘波教授牵头,联合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李树泉研究员,军事科学院原军事历史部褚银研究员等8位专家共同策划,加上多家革命类博物馆纪念馆专家的协助,确保了选题的思想性,以及史实的准确性、权威性。在筹备期间,专家组在研讨中注意到一个现象,即:全国的博物馆纪念馆,普通都重视了文物展示的艺术性,但对文物背后的故事都发掘得不够,这样很难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也影响到文物展陈的传播和教育效果。为此,专家组决心在本次展览中作个探索,讲好革命文物故事。专家团队为本次展览撰写了100多个文物故事,其中21篇已发表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这些故事短小精悍,尽力做到见人见事见精神。在中部战区“中部号角”新媒体团队的协助下,多数故事加工成了音频和网页,观众参观时,通过扫描展版上的二维码,便可听到完整的故事。一个个原本其貌不扬的文物,在专家撰稿人手里,挖出了鲜活生动的故事。海南战役中的一部十轮大卡车发动机,本不引人注目,在此次展览中却成为明星,观众们惊奇地听讲解员讲它的传奇之处:“解放军解放海南岛,要突破国民党飞机、军舰组成的伯陵防线,没有军舰,于是将木帆船加装十轮大卡车的发动机,便成为机帆船,再在船上加上迫击炮、山炮,就有了土军舰,解放军的步兵于是变成土海军、海军陆战队,就是乘着这样的土军舰,突破了伯陵防线,渡过琼州海峡解放了海南岛,我们就这样的智慧和勇气,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展示一批珍贵文物本次《红色印记》展,共展出文物240组(件)(其中,图片98张、视频102段)。一些珍贵文物系首次展出,如:东北抗联教导旅的配给证、冀东八路军堡垒户铜匾、红军大学毕业证、华北军政大学教材等文物。根据这些选送到的文物,专家组经讨论,拟定了见证初心、能征善战、红色经济、革命文化等专题,其中的特色内容有隐蔽战线、胜利捷报、军事摄影、国际传播等。为办好展览,主办方还专门征调了部分珍贵的文物,如,朱良才用过的25本书籍和教材,邓华的红军大学第三期毕业证书,东北抗联教导旅的电台按键、军装、望远镜、配给证等;冀东八路军“堡垒户”的铜匾,《晋察冀画报》八路军摄影家使用过的照相机等。总策展之一的刘波教授告诉记者,展览中的特色文物有:抗日军政大学的校旗,洪湖地区红1师的印章,爱泼斯坦收藏的《黄河大合唱》总谱、四渡赤水纪念馆的十余件一级文物,丹巴顶果山长征纪念馆的长征文物。特色专题胜利捷报,将战争年代我军进行的15场著名的战役战斗捷报及有关作战的电报、文件、标语等文物进行展示。最富特色的是军事摄影,有美国摄影家富尔曼1937年拍摄的一批红军照片,以及《晋察冀画报》的30张精选照片,几张周恩来办公室主任、红色摄影家童小鹏拍摄的照片选。另外,有新西兰人路易艾黎拍摄的红军在洪湖抗洪抢险的照片,正是目击了红军与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鱼水情谊,艾黎多年后写了一本书《洪湖精神》,这恐怕是唯一一名由外国人提出的红色精神吧。数字化助力文物展本次展览对数字化展陈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在不到一千平米的展陈面积内,24个画屏滚动播放平面文物、作战电文、音频视频,以及红岩英烈文物照片等。设有VR专区,对长征遗址和几个长征纪念馆作VR作全景展示,以及部分3D文物展示。在VR互动体验区,几名观众戴3D眼镜在体验红军飞夺泸定桥,活动现场惊呼声不断,电子显示屏显示,戴着VR眼镜的观众此时进入虚拟环境中成为红军一员,手柄化身为武器,与红军战士并肩作战,出生入死。冒着枪林弹雨,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疾步前行,攀踏着悬空的铁锁链,奋勇前行成功夺下泸定桥。稍后,在《爬雪山过草地》中,在一望无际的草地上艰难跋涉,感受除开敌人外,还有许多藏于暗处的致命沼泽以及“如影随形”的饥饿与疲劳。一场场体验应接不暇,一幕幕鲜活生动的立体影像,将中国工农红军舍生忘死、英勇无畏的高尚情怀多角度呈现在观众眼前,带来一场视觉的震撼和精神的洗礼。放下3D眼镜后,这位学生向记者兴奋地说到:“硝烟弥漫的战场、连绵不绝的枪炮声、脚下是水流湍急的大渡河畔……战场的厮杀声还回荡在耳边,感觉自己参加了一场真实的战斗。”。VR展区设有长征纪念馆和革命遗址虚拟游览,进行720°全景参观,仿佛能把展柜中的文物“抓”在手中,全方位、互动式观看革命文物,聆听讲解,身临其境感知革命文物价值,激发对红色文化的兴趣爱好。“更直观地看到了每一件文物背后所蕴含的精神和故事”“这种与红军战士并肩作战的感觉太震撼了”活动现场,体验后的观众一致好评。“相较于普通的VR体验,VR+党史可以让观众全程与红军战士们共同作战,同甘共苦,对红军作战的艰苦条件感同身受,更能明白革命先烈的不畏牺牲与无私奉献,特别是让青少年从内心升起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意,激发他们对革命文物的极大兴趣,这便是VR+党史的感染力。”智云鸿道的工程师代云康向记者介绍。讲解注重情感互动讲解团队负责人吴艳华,一位热情洋溢的志愿者,退役前系北京军区联勤部上校正团职工程师,也是北京军区第一位女特种兵学员,曾在CCTV-7报道过她的事迹。她结合自己26年的从军经历,开创了独特的情感互动沉浸式讲解方式,不久前在山西长治《不忘来时路永远跟党走》展的讲解中打动了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聂辰席局长,在本次展览中她和她的“00后”学生程羽堂、王清雨、李泽帅依然用这一方式,再次打动了一批又一批的观众!讲解团队的志愿讲解员兼教练刘波教授,一遍遍耐心地给小弟子们讲历史,不经意间,观众中出现了一位特殊的“小尾巴”。这天恰逢中国空军节,刘教授在讲解“列宁”号飞机时,观众中一位小姑娘王晓蕊拿起笔,听着听着,一分钟之内即画出一幅红军飞行员的漫画。王晓蕊给说:“我给爸爸妈妈说了,也要向刘教授、吴老师一样,当一名博物馆志愿者”。来自新疆的观众帕提曼,听了半天的志愿讲解后,谈了自己的体会,还主动担任了临时志愿者讲解员,她讲述在冰天雪地的帕米尔高原,塔吉克族牧民拉齐尼三代人接力保卫边防的感人故事。吴艳华传授给大学生志愿者的方法简单而有效:“把眼泪给我讲下来,就算你们及格”,她听着小徒弟们的讲解,一次又一次地红了眼眶,尤其是她的学生王清雨讲到19岁雨花台烈士贺瑞麟的《死前日记》时她边擦眼泪边欣慰地点头表示:“及格了!不过,要感动我还不算,还要让观众流泪才行!”进行情感互动沉浸式讲解,十分富有感染力。观众康京生、范纪萍和郭丽在听讲解的过程中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康京生在留言本上写到:“以真实的事件吸引人,以真实的情感感动人,让我今天在军博参观中受益颇丰。”还主动提出加入志愿讲解的行列,一起弘扬这些革命先烈的精神。原南京政治学院的陆水明教授参观完后,留言:“将一件件寂静无声的文物转化为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告诉人们,让文物“活”了起来,这件事做的很有意义。”观众们边欣赏着珍贵的文物,边认真在聆听着讲解,赞叹之余,把二维码扫到手机中,然后将这些文物故事带回家,继续学习、分享,在网络上继续传播着这些令人难忘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