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Holp8R4C4 media.huanqiu.comarticle中国二十冶集团:长寿之乡筑幸福家园,履责扶贫展央企担当/eo2uaijn2/eo2ubl5h5(环球网 李俏木)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的巴马瑶族自治县,被誉为“世界长寿之乡”。巴马县是国定贫困县、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县以及深度贫困县,全县原有57个贫困村、65167个贫困人口,2015年底贫困发生率为25.5%。2016年,中国二十冶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二十冶”)进驻“长寿之乡”巴马县,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帮扶、产业帮扶、消费帮扶等扶贫攻坚工作,有效带动了地方经济增长,造福大山里的贫困乡民。2020年5月,巴马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顺利实现整县脱贫摘帽。近日,环球网记者跟随中央网信办、国务院国资委走访巴马瑶族自治县,探寻这座长寿之乡成功脱贫的背后,中国二十冶坚实的奋进足迹。旧城改造 打通巴马“致富路”驱车行驶在巴马寿乡大道,道路宽阔平坦,两旁绿树成荫,统一粉刷的楼房点缀着瑶族元素,让人眼前一亮。难以想象五年前,巴马还是房屋陈旧,道路崎岖狭窄的小县城。回忆起巴马寿乡大道改造的情景,中国二十冶广西分公司巴马项目指挥部指挥长胡万君记忆犹新。2016年,中国二十冶承建的巴马旧城改造项目施工区域覆盖巴马县约8平方公里,涉及道路“白改黑”改造共计20条,累计约15公里,还包括地下电力管沟、给排水、通讯管线、路灯照明、景观绿化、立面改造等施工内容。旧城改造项目中文化街、城北路等涉及3所学校,4所大中型幼儿园,1000多家商铺,道路宽度仅为11米,周边人流密集,施工推进难度大。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项目建设内容和要求,胡万君带领他的团队攻坚克难,采取“白+黑”“5+2”连续奋战模式,白天马不停蹄忙施工,晚上主动“出击”,做好临街商户居民安抚工作,加快推进工程施工。短短5个月时间,中国二十冶冲出了“巴马速度”。巴马寿乡大道通路了,河边闪着五颜六色的地灯,有喷泉、有音乐,主干道面貌焕然一新,极大地改善了旧城区基础设施残缺破旧的现状,让巴马百姓见证了“出门硬化路,雨天不脏鞋”的美好改变。旧城改造让巴马城乡面貌在较短时间内焕然一新,一幅乡村振兴美丽画卷徐徐舒展开。易地搬迁 开启生活新篇章中国二十冶旧城改造项目为巴马打通了“致富路”,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项目为当地百姓开启了新的生活篇章。巴马六能移民新城易地搬迁项目,是巴马瑶族自治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总建筑面积106009平方米。从2017年3月,中国二十冶入场施工,经过一年的艰苦施工,2018年5月,六能老乡家园迎来了首批贫困户搬迁入住。36栋多层建筑可提供安置房984套,解决移民安置3000余人,让近200名孩子告别山高坡陡、蜿蜒崎岖的上学路,实现在家门口上学的梦想。当年36岁的卢光雄,原本居住在巴马瑶族自治县燕洞镇子帽村,这里是石漠化的典型地区,海拔高,房子阴暗潮湿漏雨,贫瘠的农田也只种得出土豆。如今,他住进了依山而建宽敞明亮、带有民族特色的巴马易地搬迁项目楼房,在巴马县城开起了家具店,做起了小本生意,常感慨:“做梦都没想到,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正是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让卢光雄这样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告别了穷山坡,搬到了新城区,开启了新生活。易地扶贫搬迁集聚了大量的劳动力,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在附近“安营扎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中国二十冶积极与六能安置点所在的新民社区联手合作,以支部为单位加强与政府、社区、企业联建共建,通过举办专场招聘会,中兴新力、川程电子、华音电子等企业通过吸纳社区搬迁户,安置109人到公益性岗位就业。通过以资产、入股分红增加家庭收入,六能安置点的商铺和门面进行对外招租,让搬迁户每户可享受每年10%的租金分红,确保困难搬迁群众有生活保障。教育扶贫 育才扶智结硕果走进巴马旅游国际第一初级中学,校道两旁树木林立,环境干净整洁,映入眼帘的广西少数民族元素古典回型纹的建筑腰线、瑶族长鼓的栏杆、瑶族特有文字符号的建筑外墙,让人不得不回头多看两眼这“特殊”的建筑。地方要发展,人才是关键。中国二十冶承建的巴马国际旅游区第一初级中学、巴马高级中学扩建等学校项目,切实解决了当地的孩子上学难的教育问题。巴马国际旅游区第一初级中学占地109亩,校园按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进行布置,设置60个教学班,可容纳学生3000余人。在2020年巴马国际旅游区第一初级中学中考誓师的九年级瑶族学生王英蓓,现如今已顺利升入巴马高级中学,熟悉的中冶蓝依然将陪伴她度过为梦想拼搏的三年时光。她谈到:“今年无论对于国家还是对于我来说都是十分特殊的一年。中考快来了,我一定不辜负为我们安心读书付出辛劳的建设者们!”近年来,中国二十冶还连续组织青年党员志愿者服务队深入巴马边远山区慰问留守儿童,为留守儿童送上生活物品,修缮风雨长廊,并为学生购置科教文卫书籍、文具以及图书馆阅览桌椅等学习用品。崎岖山路、陡峭悬崖,阻挡不了中国二十冶教育扶贫爱心团队传播爱的种子。产业振兴 打造康养旅游区随着巴马棚户区改造、巴马国际旅游区集散中心等系列重大民生项目逐一落地,中国中冶在广西巴马不仅改善了城市界面,为巴马产业帮扶、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实践案例,更是中国中冶践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发展理念的重要见证。巴马国际旅游集散中心项目是巴马瑶族自治县重大旅游建设项目,项目规划用地237亩。为让旅游中心第一眼抓住游客眼球,体现“长寿之乡”的特色,设计团队设想以双人建筑结构形成“人人寿”造型呼应巴马当地长寿文化理念。中冶央企技术团队全力推进康养旅游发展,打造“旅居康养”综合体助推乡村振兴。旅游中心一期建成后,已辐射4个乡镇,带动约2.21万贫困群众通过景区就业,实现招商引资与村民收入双赢。据统计,2016年以来巴马国际旅游区(河池片区)旅游业年增长率保持在30%以上,各项旅游指标增幅均居全区前列,国内外游客数量、旅游总收入、旅游固定资产投资三方面均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其中巴马国际旅游区(河池片区)6个县地区生产总值从2013年的162.73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294.31亿元,年均增长12.58%,全年全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539元,比上年增长9.8%。当前巴马正以“巴马国际长寿养生旅游胜地”“广西大健康产业龙头基地”“深圳巴马大健康合作特别试验区”三大定位的康养旅游激活乡村振兴“细胞”。产业扶贫是增加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长寿之乡”巴马的蜕变背后,是中国二十冶通过“造血”工程建设源源不断输送活力。中国二十冶以央企责任与担当,充分发挥自身“基本建设主力军”优势,以技术带项目、以项目带产业、以产业带扶贫,为巴马实现脱贫致富开拓出一条阳光大道,为长寿之乡百姓筑造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1628511614152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马梁环球网16285116141521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fe195de86009f2beeb1329d1c0d01d4bu5.jpg{"email":"maliang@huanqiu.com","name":"马梁"}
(环球网 李俏木)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的巴马瑶族自治县,被誉为“世界长寿之乡”。巴马县是国定贫困县、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县以及深度贫困县,全县原有57个贫困村、65167个贫困人口,2015年底贫困发生率为25.5%。2016年,中国二十冶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二十冶”)进驻“长寿之乡”巴马县,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帮扶、产业帮扶、消费帮扶等扶贫攻坚工作,有效带动了地方经济增长,造福大山里的贫困乡民。2020年5月,巴马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顺利实现整县脱贫摘帽。近日,环球网记者跟随中央网信办、国务院国资委走访巴马瑶族自治县,探寻这座长寿之乡成功脱贫的背后,中国二十冶坚实的奋进足迹。旧城改造 打通巴马“致富路”驱车行驶在巴马寿乡大道,道路宽阔平坦,两旁绿树成荫,统一粉刷的楼房点缀着瑶族元素,让人眼前一亮。难以想象五年前,巴马还是房屋陈旧,道路崎岖狭窄的小县城。回忆起巴马寿乡大道改造的情景,中国二十冶广西分公司巴马项目指挥部指挥长胡万君记忆犹新。2016年,中国二十冶承建的巴马旧城改造项目施工区域覆盖巴马县约8平方公里,涉及道路“白改黑”改造共计20条,累计约15公里,还包括地下电力管沟、给排水、通讯管线、路灯照明、景观绿化、立面改造等施工内容。旧城改造项目中文化街、城北路等涉及3所学校,4所大中型幼儿园,1000多家商铺,道路宽度仅为11米,周边人流密集,施工推进难度大。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项目建设内容和要求,胡万君带领他的团队攻坚克难,采取“白+黑”“5+2”连续奋战模式,白天马不停蹄忙施工,晚上主动“出击”,做好临街商户居民安抚工作,加快推进工程施工。短短5个月时间,中国二十冶冲出了“巴马速度”。巴马寿乡大道通路了,河边闪着五颜六色的地灯,有喷泉、有音乐,主干道面貌焕然一新,极大地改善了旧城区基础设施残缺破旧的现状,让巴马百姓见证了“出门硬化路,雨天不脏鞋”的美好改变。旧城改造让巴马城乡面貌在较短时间内焕然一新,一幅乡村振兴美丽画卷徐徐舒展开。易地搬迁 开启生活新篇章中国二十冶旧城改造项目为巴马打通了“致富路”,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项目为当地百姓开启了新的生活篇章。巴马六能移民新城易地搬迁项目,是巴马瑶族自治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总建筑面积106009平方米。从2017年3月,中国二十冶入场施工,经过一年的艰苦施工,2018年5月,六能老乡家园迎来了首批贫困户搬迁入住。36栋多层建筑可提供安置房984套,解决移民安置3000余人,让近200名孩子告别山高坡陡、蜿蜒崎岖的上学路,实现在家门口上学的梦想。当年36岁的卢光雄,原本居住在巴马瑶族自治县燕洞镇子帽村,这里是石漠化的典型地区,海拔高,房子阴暗潮湿漏雨,贫瘠的农田也只种得出土豆。如今,他住进了依山而建宽敞明亮、带有民族特色的巴马易地搬迁项目楼房,在巴马县城开起了家具店,做起了小本生意,常感慨:“做梦都没想到,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正是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让卢光雄这样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告别了穷山坡,搬到了新城区,开启了新生活。易地扶贫搬迁集聚了大量的劳动力,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在附近“安营扎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中国二十冶积极与六能安置点所在的新民社区联手合作,以支部为单位加强与政府、社区、企业联建共建,通过举办专场招聘会,中兴新力、川程电子、华音电子等企业通过吸纳社区搬迁户,安置109人到公益性岗位就业。通过以资产、入股分红增加家庭收入,六能安置点的商铺和门面进行对外招租,让搬迁户每户可享受每年10%的租金分红,确保困难搬迁群众有生活保障。教育扶贫 育才扶智结硕果走进巴马旅游国际第一初级中学,校道两旁树木林立,环境干净整洁,映入眼帘的广西少数民族元素古典回型纹的建筑腰线、瑶族长鼓的栏杆、瑶族特有文字符号的建筑外墙,让人不得不回头多看两眼这“特殊”的建筑。地方要发展,人才是关键。中国二十冶承建的巴马国际旅游区第一初级中学、巴马高级中学扩建等学校项目,切实解决了当地的孩子上学难的教育问题。巴马国际旅游区第一初级中学占地109亩,校园按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进行布置,设置60个教学班,可容纳学生3000余人。在2020年巴马国际旅游区第一初级中学中考誓师的九年级瑶族学生王英蓓,现如今已顺利升入巴马高级中学,熟悉的中冶蓝依然将陪伴她度过为梦想拼搏的三年时光。她谈到:“今年无论对于国家还是对于我来说都是十分特殊的一年。中考快来了,我一定不辜负为我们安心读书付出辛劳的建设者们!”近年来,中国二十冶还连续组织青年党员志愿者服务队深入巴马边远山区慰问留守儿童,为留守儿童送上生活物品,修缮风雨长廊,并为学生购置科教文卫书籍、文具以及图书馆阅览桌椅等学习用品。崎岖山路、陡峭悬崖,阻挡不了中国二十冶教育扶贫爱心团队传播爱的种子。产业振兴 打造康养旅游区随着巴马棚户区改造、巴马国际旅游区集散中心等系列重大民生项目逐一落地,中国中冶在广西巴马不仅改善了城市界面,为巴马产业帮扶、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实践案例,更是中国中冶践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发展理念的重要见证。巴马国际旅游集散中心项目是巴马瑶族自治县重大旅游建设项目,项目规划用地237亩。为让旅游中心第一眼抓住游客眼球,体现“长寿之乡”的特色,设计团队设想以双人建筑结构形成“人人寿”造型呼应巴马当地长寿文化理念。中冶央企技术团队全力推进康养旅游发展,打造“旅居康养”综合体助推乡村振兴。旅游中心一期建成后,已辐射4个乡镇,带动约2.21万贫困群众通过景区就业,实现招商引资与村民收入双赢。据统计,2016年以来巴马国际旅游区(河池片区)旅游业年增长率保持在30%以上,各项旅游指标增幅均居全区前列,国内外游客数量、旅游总收入、旅游固定资产投资三方面均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其中巴马国际旅游区(河池片区)6个县地区生产总值从2013年的162.73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294.31亿元,年均增长12.58%,全年全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539元,比上年增长9.8%。当前巴马正以“巴马国际长寿养生旅游胜地”“广西大健康产业龙头基地”“深圳巴马大健康合作特别试验区”三大定位的康养旅游激活乡村振兴“细胞”。产业扶贫是增加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长寿之乡”巴马的蜕变背后,是中国二十冶通过“造血”工程建设源源不断输送活力。中国二十冶以央企责任与担当,充分发挥自身“基本建设主力军”优势,以技术带项目、以项目带产业、以产业带扶贫,为巴马实现脱贫致富开拓出一条阳光大道,为长寿之乡百姓筑造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