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w5lI5vieJ media.huanqiu.comarticle中储粮今年开工建设120个建仓项目:建好“大国粮仓”,守好国人饭碗/eo2uaijn2/eo2uc0em6【环球网报道 记者 梁希理】7月11日上午,中储粮唐山直属库仓储项目建设现场。伴随一阵整齐响亮的卡车汽笛声,受邀前来的多位领导嘉宾齐齐按下启动杆,宣告着中储粮集团2021年仓储建设项目集中开工建设。距离启动仪式现场不到一百米的施工现场,塔吊林立,工人忙碌,一派繁忙。现场环球网记者的无人机飞升至100多米高空,航拍镜头掠过布满大型工程器械的工地,掠过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圆筒状浅圆仓。在施工安全区域内走近观看,多幢已接近滑膜封顶期的浅圆仓初见雏形,曾经入仓参观过大国粮仓的记者面对眼前宏伟的粮仓,仍不禁肃然起敬。“大国粮仓建设好、守护好,使命光荣,责任重大”集中开工的中储粮仓储项目远不止这些。2021年全年,中储粮集团公司将启动建设项目120个,建设仓容1085万吨,分布在18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未来,这批新建的粮仓将更好服务粮食安全存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开工仪式现场,中储粮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邓亦武发表讲话。他表示:“今年是建党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把大国粮仓建设好、守护好,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中储粮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邓亦武同志在启动仪式上讲话。中储粮/供图截至目前,中储粮储备体系网络布局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覆盖全国90%的地级城市和13个粮食主产区95%的县,总仓容、罐容超过1亿吨,占全社会仓容的五分之一。那么,为何还要启动新一批的建仓?中储粮有关负责人介绍,“此次集中建仓能够大力提高仓储能力,服务国家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中储粮2021年仓储建设项目集中开工正式启动。中储粮/供图“十四五”期间,中储粮集团公司将通过建设一批、购置一批、股权合作一批的“三个一批”方式,进一步完善储备仓储设施布局,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港等主体功能区建设,不断提高服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基础设施能力。中储粮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港等主体功能区建设,进一步完善唐山、盘锦、天津、日照、镇江、郑州、成都等现有基地扩容建设;在秦皇岛、舟山、岳阳、重庆万州、海南洋浦等沿海港口和长江流域选点布局,切实增强粮食仓储能力。梁希理/摄同时,中储粮充分发挥中储粮资源吸附和聚集作用,吸引上下游企业参与布局,打造粮食生态平台,促进粮食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更好发挥储备在保供应、稳预期和畅循环中的重要作用,并有效服务带动地方经济发展。2020年疫情期间,粮食储备安全也凸显出重要性。面对疫情大考,中储粮全年累计销售中央事权粮油1.44亿吨,同比增加了一倍多;占国内粮食消费量的五分之一、国内粮食流通量的四分之一。尤其是在疫情防控形势最为严峻的1月下旬至4月,平均每天销售粮食占国内消费量的10%。在关键时刻靠得住、可信赖,充分发挥出稳市场、稳预期、稳人心作用,中储粮集团全力保障市场供应,是名副其实的“大国粮仓”。受邀参加集中开工仪式的媒体记者和微博网络名人大V,向有关负责人了解大国粮仓建仓情况。梁希理/摄无人机俯瞰“大国粮仓”拔地而起。赵汗青/摄无人机俯瞰“大国粮仓”拔地而起。赵汗青/摄建好仓,只为储好粮防水、防潮,通风、气密、保温隔热……粮食储存对于温度、湿度等关键指标较为“苛刻”,对粮仓建设提出较高要求;加之粮库仓容大,粮层厚,储粮管理的安全、高效,都有赖于更为智能化的现代技术。滑模是粮仓主体建造最常使用的工艺。边滑升边进行仓壁的钢筋绑扎和混凝土浇筑,一般每天滑升2-3米,10天左右就能完成一个粮仓仓壁的建造。记者了解到,中储粮此次建仓着重提升仓储科技和信息化技术应用,在仓储硬件设施和软件配套能力上实现双提升,打造仓储设施“精品工程”,更好实现科技储粮、安全储粮。以浅圆仓建造为例,为了应对阴雨天的漏水、返潮,保障良好的粮仓防水效果,浅圆仓仓顶防水材料将优化升级,采用合成高分子、高聚物改性沥青等防脱落新型防水材料,实现安全储粮;而为了对储备粮更好保温隔热,会对浅圆仓仓顶的保温层进一步加厚。距离唐山港码头500米的唐山直属库,在此次建仓项目新建30万吨浅圆仓及附属设施。较之平房仓等粮仓仓型,这种仓型储粮仓容量更大,同时能节约用地。从仓体来看,圆形设计受力也更为合理、抗震性能好。浅圆仓进出仓主要靠机械作业,自动化、智能化程度高。可以说,浅圆仓更能满足粮食仓储安全需求,是中储粮科技储粮的重要载体。唐山直属库位于唐山市海港经济开发区,库区距唐山港码头500米,占地面积765亩,现有仓容59万吨(其中12万吨在建)、油罐8万吨,负责河北辖区中央储备油脂油料经营管理,是服务保障京津冀地区粮油市场安全稳定、执行宏观调控任务的重要载体。梁希理/摄记者走进唐山直属库库区参观浅圆仓仓群。浅圆仓以南北两行分列布局,一行5个。浅圆仓顶端之间架设有运输通道、机电设备等,粮食从农户手中收上来后,就靠着这些机械化设备自动完成接收、运输和入仓。坐上升降电梯,到达10层楼左右高度的浅圆仓仓顶外围。扶着身体一侧的围栏缓缓穿过有些狭窄的过道,再顺着一个一米多高的梯子向下爬,这才进入了一座堆满粮食的浅圆仓内。站在20米多高的粮面往仓顶望去,仿佛巨型雨伞的25根“伞骨”在仓顶周围延展开来。这是唐山直属库自主研发的“压力门式伞形多点布料器”,粮食正是通过多点布料器25根高低不一、长短不同的管道,分散后均匀地进入浅圆仓内指定的位置,达到每点均匀落料,顺利完成入仓。浅圆仓内360度全景图。粮仓墙上写着鲜红的“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守住管好大国粮仓”。梁希理/摄保管员向环球网记者介绍,“过去仓内是单点落料,浅圆仓入粮过程中,粮食自动分级现象容易导致粮堆中心区域形成较大的杂质区,使得这一区域透气性差,影响储粮安全,给粮食保管增加难度。”多点布料器使得落料点增加到了25个,这意味着粮食在仓内多个区域能平均落料,缓解粮食入仓自动分级,减小杂质区面积,有效提升了通风、谷冷效率,保证储粮安全。“这一装置已经申请到国家发明专利,并在中储粮系统内推广使用”,保管员说道。在浅圆仓内,30根蓝色的“电缆”自仓顶吊挂而下,并从表层粮面延伸至粮食底部。这其实是电子测温系统,每根电缆上都装置有13个测温点,能够测出不同高度粮面温度,24小时全面、准确监测粮温数据,为粮情分析和处理提供数据支撑。无论是压力门式伞形多点布料器还是电子测温系统,都仅仅是中储粮在储粮管理实践中科技创新的一个小小缩影。事实上,近年来中储粮以技术创新引领行业进步,围绕安全储粮、绿色储粮、节能降耗,持续发力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基本形成北方以低温准低温储粮为主、南方以控温和气调储粮为主的储藏技术体系架构。中央储备粮绿色科技储粮覆盖率达到98%,“四合一”储粮技术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内环流控温”“氮气气调”等技术达到国际领先。这是中储粮的党员示范仓,仓内正中间竖起了党旗。中储粮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始终牢牢坚守人民立场,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朱马烈/摄中储粮集团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深度改造传统粮库,已实现所有直属库智能化管理全覆盖,形成了国内粮食仓储行业最大的物联网。借助这张大网,粮食储备的全部环节都被一一打通,分散在全国各地的粮库得到互联,任一仓房储粮管理状况都能为中储粮集团总部实时监测掌握,为提升粮库管理效率、提高粮食储存质量提供了有力支撑。1626249667882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陈奕环球网16262496678821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d599fdde88f34fa9e93454e7263c2224u1.png{"email":"chenyi@huanqiu.com","name":"陈奕"}
【环球网报道 记者 梁希理】7月11日上午,中储粮唐山直属库仓储项目建设现场。伴随一阵整齐响亮的卡车汽笛声,受邀前来的多位领导嘉宾齐齐按下启动杆,宣告着中储粮集团2021年仓储建设项目集中开工建设。距离启动仪式现场不到一百米的施工现场,塔吊林立,工人忙碌,一派繁忙。现场环球网记者的无人机飞升至100多米高空,航拍镜头掠过布满大型工程器械的工地,掠过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圆筒状浅圆仓。在施工安全区域内走近观看,多幢已接近滑膜封顶期的浅圆仓初见雏形,曾经入仓参观过大国粮仓的记者面对眼前宏伟的粮仓,仍不禁肃然起敬。“大国粮仓建设好、守护好,使命光荣,责任重大”集中开工的中储粮仓储项目远不止这些。2021年全年,中储粮集团公司将启动建设项目120个,建设仓容1085万吨,分布在18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未来,这批新建的粮仓将更好服务粮食安全存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开工仪式现场,中储粮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邓亦武发表讲话。他表示:“今年是建党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把大国粮仓建设好、守护好,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中储粮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邓亦武同志在启动仪式上讲话。中储粮/供图截至目前,中储粮储备体系网络布局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覆盖全国90%的地级城市和13个粮食主产区95%的县,总仓容、罐容超过1亿吨,占全社会仓容的五分之一。那么,为何还要启动新一批的建仓?中储粮有关负责人介绍,“此次集中建仓能够大力提高仓储能力,服务国家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中储粮2021年仓储建设项目集中开工正式启动。中储粮/供图“十四五”期间,中储粮集团公司将通过建设一批、购置一批、股权合作一批的“三个一批”方式,进一步完善储备仓储设施布局,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港等主体功能区建设,不断提高服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基础设施能力。中储粮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港等主体功能区建设,进一步完善唐山、盘锦、天津、日照、镇江、郑州、成都等现有基地扩容建设;在秦皇岛、舟山、岳阳、重庆万州、海南洋浦等沿海港口和长江流域选点布局,切实增强粮食仓储能力。梁希理/摄同时,中储粮充分发挥中储粮资源吸附和聚集作用,吸引上下游企业参与布局,打造粮食生态平台,促进粮食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更好发挥储备在保供应、稳预期和畅循环中的重要作用,并有效服务带动地方经济发展。2020年疫情期间,粮食储备安全也凸显出重要性。面对疫情大考,中储粮全年累计销售中央事权粮油1.44亿吨,同比增加了一倍多;占国内粮食消费量的五分之一、国内粮食流通量的四分之一。尤其是在疫情防控形势最为严峻的1月下旬至4月,平均每天销售粮食占国内消费量的10%。在关键时刻靠得住、可信赖,充分发挥出稳市场、稳预期、稳人心作用,中储粮集团全力保障市场供应,是名副其实的“大国粮仓”。受邀参加集中开工仪式的媒体记者和微博网络名人大V,向有关负责人了解大国粮仓建仓情况。梁希理/摄无人机俯瞰“大国粮仓”拔地而起。赵汗青/摄无人机俯瞰“大国粮仓”拔地而起。赵汗青/摄建好仓,只为储好粮防水、防潮,通风、气密、保温隔热……粮食储存对于温度、湿度等关键指标较为“苛刻”,对粮仓建设提出较高要求;加之粮库仓容大,粮层厚,储粮管理的安全、高效,都有赖于更为智能化的现代技术。滑模是粮仓主体建造最常使用的工艺。边滑升边进行仓壁的钢筋绑扎和混凝土浇筑,一般每天滑升2-3米,10天左右就能完成一个粮仓仓壁的建造。记者了解到,中储粮此次建仓着重提升仓储科技和信息化技术应用,在仓储硬件设施和软件配套能力上实现双提升,打造仓储设施“精品工程”,更好实现科技储粮、安全储粮。以浅圆仓建造为例,为了应对阴雨天的漏水、返潮,保障良好的粮仓防水效果,浅圆仓仓顶防水材料将优化升级,采用合成高分子、高聚物改性沥青等防脱落新型防水材料,实现安全储粮;而为了对储备粮更好保温隔热,会对浅圆仓仓顶的保温层进一步加厚。距离唐山港码头500米的唐山直属库,在此次建仓项目新建30万吨浅圆仓及附属设施。较之平房仓等粮仓仓型,这种仓型储粮仓容量更大,同时能节约用地。从仓体来看,圆形设计受力也更为合理、抗震性能好。浅圆仓进出仓主要靠机械作业,自动化、智能化程度高。可以说,浅圆仓更能满足粮食仓储安全需求,是中储粮科技储粮的重要载体。唐山直属库位于唐山市海港经济开发区,库区距唐山港码头500米,占地面积765亩,现有仓容59万吨(其中12万吨在建)、油罐8万吨,负责河北辖区中央储备油脂油料经营管理,是服务保障京津冀地区粮油市场安全稳定、执行宏观调控任务的重要载体。梁希理/摄记者走进唐山直属库库区参观浅圆仓仓群。浅圆仓以南北两行分列布局,一行5个。浅圆仓顶端之间架设有运输通道、机电设备等,粮食从农户手中收上来后,就靠着这些机械化设备自动完成接收、运输和入仓。坐上升降电梯,到达10层楼左右高度的浅圆仓仓顶外围。扶着身体一侧的围栏缓缓穿过有些狭窄的过道,再顺着一个一米多高的梯子向下爬,这才进入了一座堆满粮食的浅圆仓内。站在20米多高的粮面往仓顶望去,仿佛巨型雨伞的25根“伞骨”在仓顶周围延展开来。这是唐山直属库自主研发的“压力门式伞形多点布料器”,粮食正是通过多点布料器25根高低不一、长短不同的管道,分散后均匀地进入浅圆仓内指定的位置,达到每点均匀落料,顺利完成入仓。浅圆仓内360度全景图。粮仓墙上写着鲜红的“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守住管好大国粮仓”。梁希理/摄保管员向环球网记者介绍,“过去仓内是单点落料,浅圆仓入粮过程中,粮食自动分级现象容易导致粮堆中心区域形成较大的杂质区,使得这一区域透气性差,影响储粮安全,给粮食保管增加难度。”多点布料器使得落料点增加到了25个,这意味着粮食在仓内多个区域能平均落料,缓解粮食入仓自动分级,减小杂质区面积,有效提升了通风、谷冷效率,保证储粮安全。“这一装置已经申请到国家发明专利,并在中储粮系统内推广使用”,保管员说道。在浅圆仓内,30根蓝色的“电缆”自仓顶吊挂而下,并从表层粮面延伸至粮食底部。这其实是电子测温系统,每根电缆上都装置有13个测温点,能够测出不同高度粮面温度,24小时全面、准确监测粮温数据,为粮情分析和处理提供数据支撑。无论是压力门式伞形多点布料器还是电子测温系统,都仅仅是中储粮在储粮管理实践中科技创新的一个小小缩影。事实上,近年来中储粮以技术创新引领行业进步,围绕安全储粮、绿色储粮、节能降耗,持续发力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基本形成北方以低温准低温储粮为主、南方以控温和气调储粮为主的储藏技术体系架构。中央储备粮绿色科技储粮覆盖率达到98%,“四合一”储粮技术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内环流控温”“氮气气调”等技术达到国际领先。这是中储粮的党员示范仓,仓内正中间竖起了党旗。中储粮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始终牢牢坚守人民立场,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朱马烈/摄中储粮集团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深度改造传统粮库,已实现所有直属库智能化管理全覆盖,形成了国内粮食仓储行业最大的物联网。借助这张大网,粮食储备的全部环节都被一一打通,分散在全国各地的粮库得到互联,任一仓房储粮管理状况都能为中储粮集团总部实时监测掌握,为提升粮库管理效率、提高粮食储存质量提供了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