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v6F7GYDac作者:冯兆龙media.huanqiu.comarticle消逝的城中村,回忆里的“风水宝地”/eo2uaijn2/eo2ubp0sa魅力碑林讯 在碑林区所有城中村中,李家村与我而言有太多的情感。我16岁迁居西安时,就居住在李家村紧西边的西安市第86中学家属院。三十多年过去了,我也早已搬离,昔日熟悉的李家村也一天天的离我远去,我也只能在遥远的记忆中回味。出和平门沿雁塔北路前行,路两边郁郁葱葱的国槐遮挡着头顶的阳光,拓宽后的雁塔路机动车、自行车、行人各行其道。我很喜欢初夏西安的这份怡然自得,清淡悠闲。行走在雁塔路上,凉风习习,花香淡淡,绿意盎然。过了秋林公司再向南前行五六十米,右拐向西有一条新拓宽的道路,叫李家村路。十多年前,这里只是一条半截巷,当时的文艺路街道办事处就在这条巷子办公。现在的这条东西向道路,也就四五百米长,南边是气派恢宏的万达广场,毗邻的是两栋高耸挺拔、设施现代的安置楼。每每穿行至此,我总以一个自豪的观者,惊叹城市的变化,人在变老,城市却越变越有活力。让人想象不到的是,二十年前的这里到处是熙熙攘攘的人群和出出进进的货车。拥堵、凌乱是那时的感觉。 那时的李家村是闻名西北地区的服装产、供、销集散地,家家户户都从事服装加工或经营活动,有的24小时不停歇,缝纫机声、锅炉及熨烫服装机器声昼夜不息,每天在村里流动的人口超过4万多人。为了增加收入,村民将房子不断加盖,从二层加盖到五六层,有的还加盖到八层,形成了一种“悬空”楼,这些加盖的房屋都没审批手续,但为了利益,就忽视了安全隐患。商铺如“鸽子楼”,一个紧挨一个,每个通道都异常狭窄,最窄处不足两米,店铺里加工服装的土制蒸汽锅炉随处可见。村里只有两条村道通向外界,且不足3米宽。动力和照明电线纵横交错,如同蜘蛛网一般。村里曾多次失火,都因扑救及时未酿成灾祸。每逢节假日,我常常能看到村道出口的两头都停着一辆消防车,以预防火灾的发生。虽说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安全隐患,但它是碑林区的利税大户,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让李家村服装城名声大噪。李家村因何得名,建于何时,没有记载,也无从考证。社区董主任介绍说,传说唐朝有一位姓李的将军在此居住过,将军走后,将他的后人留在了这里,人们慢慢就将此地叫李家村。也有村民说很早以前有一位姓李的寡妇婆婆带了两个孩子落户到这里,后来发家致富,成了远近闻名的大户人家,李家村因此得名。传说归传说,但李家村也算得上风水宝地。李家村在唐代属宣阳坊,在大唐东市的紧西边,当时的京兆府万年县廨就在宣阳坊的东南隅。唐朝初年,著名宰相马周便居于此,诗人陈子昂也住在这里。说起陈子昂,我们会脱口而出他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诗句, 而真正让宣阳坊闻名天下的是太平公主。当年,她和薛绍的婚宴就是在这里举办的。因为他是武则天的女儿,婚礼非常隆重,为了让宽大的婚车通过,不得不拆除了万年县廨的围墙,照明的火把甚至烤焦了沿途的树木。后来,杨贵妃的姐姐虢国夫人也将住宅选在这里,她的邻居就是当时权倾朝野的宰相杨国忠。李家村在明万历年间被称为刁李村,民国二十年刊印的《咸宁长安两县续志》记作刁家村和李家村。人们把李家村叫东村,把刁家村叫西村。解放前,这片区域叫李家村乡,乡政府就设在李家村。 解放后,李家村有300多户1000多人,村子形成了南巷、北巷、西巷和倪家巷,也就是后来的二队、三队和一队。倪家巷由于户数不多最后也划归三队。今年79岁的村民康老先生说,他家住在西巷,是他祖父清末年间从乐居场迁居到李家村。那时村子中央有一棵老槐树,树身黝黑铁青、峥嵘沧桑,树龄谁也说不清楚。树干粗壮需数人合抱方可合拢。解放后,大槐树成为村里的中心,人们在这里开会集合,也在这里消暑纳凉,它是村里的信息源和集散地。可惜的是,这棵具有文物价值的大树后来被砍伐了。社区董主任介绍说,大槐树生长的地方曾是任汉中南郑县县长的李家老院。院落很大,有厅房、偏房、厢房、后房等,是那种三进三出或多个院落毗连的深宅大院。只是后来家道中落,宅院自然也随之破败。解放后,李家村开有东门、西门和北门。村东外建有一座老爷庙,人们习惯称其为“大庙”。庙里供奉着很多神像,庙门向西,门前有两个大青石狮子,1.6米左右高,很是威武。庙门外还有一块青石碑,写有村史概况。碑周围有五六棵大树,靠庙门北边大树上挂着一个大铁钟,约有四五百斤重,村里集会或有紧急事情时才敲此钟,一般不能随便敲。庙门外还修有戏楼,现在的天域凯莱大酒店就建在大庙的旧址上。在大庙的东南和西北方向还有两座小庙,人们叫马王庙和娘娘庙。在村东大庙的南边还有一个很大的涝池,能防涝、排水、蓄水,天旱时可以用此水浇地、牲口饮用。一到雨天,池水就常常溢满,康老先生说他小时常在雨天过后,坐在木盆里和小伙伴们在涝池中玩“跳涝子”游戏。 1953年,修雁塔路时涝池被填埋了,一部分成了雁塔路的路面。涝池曾是农村生产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如今,它俨然成了我们的乡愁所在。涝池的西对面就是李家村南巷,以董姓、范姓、浦姓人家为主,约有五六十户。村东的大庙西边有北巷和倪家巷,并有李家村北门,现在的秋林公司位置就是那时北门所在地。康老先生说,李家村有东门、西门、北门,唯独没有南门,至于何因,谁也说不清楚。西门是正门,就在现在长胜街和名胜街丁字路口那一片。西门楼很气派,修有两层,楼上住人,楼下是连接村里村外的道路。在西门的右边有一个大青石碾,直径两米多,厚50公分左右,村里人碾米、碾包谷都来这里。在西门外的西北方向,也有一座庙宇,人们叫柴寺庙。它是由李家村和刁家村人合建的,规模并不比东门外的庙宇小。庙的周围都是郁郁葱葱的大树,庙前有一条斜路是西北东南向,人们出村西门经刁家村、冉家村一直通到仁义村。后来寺庙拿出一部分庙舍做教室,办起了学校,开始叫西寺附小,解放后叫刁李村小学。康老先生及其兄弟姐妹都是从这所小学毕业的。1953年,政府修建雁塔路后,就将刁李村小学改名为雁塔路小学。 解放后,李家村就像大多数城墙根底下的村庄一样,并不完全以种庄稼为生,还大量种植蔬菜,尤以白菜、黄瓜、莴笋闻名。富裕人家在耕种粮地之外,还种植各种蔬菜,常常是白天务农,晚上浇水,天不亮去收菜,然后去城里贩卖。还有一部分村民除了管好自己的几亩地外,闲暇时就批发别人家的一些蔬菜到集市上去卖,赚些角毛分币,补贴家用。当时流传着“有女甭给李家村,半夜起来拔莴笋,桶又大来井又深,扳着辘轳骂媒人。”说的是李家村人一年四季很忙碌,人们都闲不下来,有干不完的活。即使到了冬季农闲,李家村人也不闲,男的买来纸、竹子和铁丝等用具,妇女在家裁纸、染纸、刻花,他们都在为春节卖花灯做准备。李家村做花灯是老几辈的祖传,远近闻名。品种有莲花灯、花篮灯等。上世纪50年代,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在兴庆宫举办花灯晚会,省长赵寿山亲自出席,晚会的所有花灯都由李家村提供。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李家村土地被不断征用,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村庄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原一队分为一队和四队,原二队分为二队和五队,原三队后来迁出李家村至建设路,先叫李家新村,后改名旅馆村。 改革开放后,中国人口开始大范围流动,农民工大量涌入城市。作为和火车站一条直线上的李家村自然成了众多打工者的栖息地。失去了耕地的李家村人开始在自家宅基地上建造房屋用以出租,并以此为业。1990年前后,几乎家家户户都腾出房子开办起了小旅馆,家庭式小旅馆遍布全村。后来,江浙一带的裁缝师傅进驻李家村,他们大多数是夫妻店,以家庭为单位租用村民的房屋加工服装,就地在村巷中摆摊设点售卖给周边的服装批发商。生意越做越好,房子越租越多,李家村服装城的名气也越来越大。后来,为了规范管理,村委会开始介入,他们代表村民与投资商签订投资协议,改扩建村民房屋,然后将房屋出租,市场保安及卫生等由村委会统一管理。1994年9月28日,李家村服装城正式挂牌营业,最终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服装生产加工基地和批发销售市场。2005年,李家村成为西安市第一个整村拆除改造的村庄,2006年,李家村“撤村转居”,村民一次性转为居民,撤销李家村村委会,成立雁北社区。存在了上千年的李家村就这样在城市化滚滚浪潮中消失了。当我再一次驻足在万达广场,目睹着这霓虹闪烁、现代气派的建筑时,我脑海里浮现的依旧是车水马龙的李家村服装城……发稿:实习编辑 王珏1626146363010责编:徐瑞魅力碑林1626146689219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f16ed0d30dde423babd8b2877f2587d8.png{"email":"xurui@huanqiu.com","name":"徐瑞"}
魅力碑林讯 在碑林区所有城中村中,李家村与我而言有太多的情感。我16岁迁居西安时,就居住在李家村紧西边的西安市第86中学家属院。三十多年过去了,我也早已搬离,昔日熟悉的李家村也一天天的离我远去,我也只能在遥远的记忆中回味。出和平门沿雁塔北路前行,路两边郁郁葱葱的国槐遮挡着头顶的阳光,拓宽后的雁塔路机动车、自行车、行人各行其道。我很喜欢初夏西安的这份怡然自得,清淡悠闲。行走在雁塔路上,凉风习习,花香淡淡,绿意盎然。过了秋林公司再向南前行五六十米,右拐向西有一条新拓宽的道路,叫李家村路。十多年前,这里只是一条半截巷,当时的文艺路街道办事处就在这条巷子办公。现在的这条东西向道路,也就四五百米长,南边是气派恢宏的万达广场,毗邻的是两栋高耸挺拔、设施现代的安置楼。每每穿行至此,我总以一个自豪的观者,惊叹城市的变化,人在变老,城市却越变越有活力。让人想象不到的是,二十年前的这里到处是熙熙攘攘的人群和出出进进的货车。拥堵、凌乱是那时的感觉。 那时的李家村是闻名西北地区的服装产、供、销集散地,家家户户都从事服装加工或经营活动,有的24小时不停歇,缝纫机声、锅炉及熨烫服装机器声昼夜不息,每天在村里流动的人口超过4万多人。为了增加收入,村民将房子不断加盖,从二层加盖到五六层,有的还加盖到八层,形成了一种“悬空”楼,这些加盖的房屋都没审批手续,但为了利益,就忽视了安全隐患。商铺如“鸽子楼”,一个紧挨一个,每个通道都异常狭窄,最窄处不足两米,店铺里加工服装的土制蒸汽锅炉随处可见。村里只有两条村道通向外界,且不足3米宽。动力和照明电线纵横交错,如同蜘蛛网一般。村里曾多次失火,都因扑救及时未酿成灾祸。每逢节假日,我常常能看到村道出口的两头都停着一辆消防车,以预防火灾的发生。虽说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安全隐患,但它是碑林区的利税大户,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让李家村服装城名声大噪。李家村因何得名,建于何时,没有记载,也无从考证。社区董主任介绍说,传说唐朝有一位姓李的将军在此居住过,将军走后,将他的后人留在了这里,人们慢慢就将此地叫李家村。也有村民说很早以前有一位姓李的寡妇婆婆带了两个孩子落户到这里,后来发家致富,成了远近闻名的大户人家,李家村因此得名。传说归传说,但李家村也算得上风水宝地。李家村在唐代属宣阳坊,在大唐东市的紧西边,当时的京兆府万年县廨就在宣阳坊的东南隅。唐朝初年,著名宰相马周便居于此,诗人陈子昂也住在这里。说起陈子昂,我们会脱口而出他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诗句, 而真正让宣阳坊闻名天下的是太平公主。当年,她和薛绍的婚宴就是在这里举办的。因为他是武则天的女儿,婚礼非常隆重,为了让宽大的婚车通过,不得不拆除了万年县廨的围墙,照明的火把甚至烤焦了沿途的树木。后来,杨贵妃的姐姐虢国夫人也将住宅选在这里,她的邻居就是当时权倾朝野的宰相杨国忠。李家村在明万历年间被称为刁李村,民国二十年刊印的《咸宁长安两县续志》记作刁家村和李家村。人们把李家村叫东村,把刁家村叫西村。解放前,这片区域叫李家村乡,乡政府就设在李家村。 解放后,李家村有300多户1000多人,村子形成了南巷、北巷、西巷和倪家巷,也就是后来的二队、三队和一队。倪家巷由于户数不多最后也划归三队。今年79岁的村民康老先生说,他家住在西巷,是他祖父清末年间从乐居场迁居到李家村。那时村子中央有一棵老槐树,树身黝黑铁青、峥嵘沧桑,树龄谁也说不清楚。树干粗壮需数人合抱方可合拢。解放后,大槐树成为村里的中心,人们在这里开会集合,也在这里消暑纳凉,它是村里的信息源和集散地。可惜的是,这棵具有文物价值的大树后来被砍伐了。社区董主任介绍说,大槐树生长的地方曾是任汉中南郑县县长的李家老院。院落很大,有厅房、偏房、厢房、后房等,是那种三进三出或多个院落毗连的深宅大院。只是后来家道中落,宅院自然也随之破败。解放后,李家村开有东门、西门和北门。村东外建有一座老爷庙,人们习惯称其为“大庙”。庙里供奉着很多神像,庙门向西,门前有两个大青石狮子,1.6米左右高,很是威武。庙门外还有一块青石碑,写有村史概况。碑周围有五六棵大树,靠庙门北边大树上挂着一个大铁钟,约有四五百斤重,村里集会或有紧急事情时才敲此钟,一般不能随便敲。庙门外还修有戏楼,现在的天域凯莱大酒店就建在大庙的旧址上。在大庙的东南和西北方向还有两座小庙,人们叫马王庙和娘娘庙。在村东大庙的南边还有一个很大的涝池,能防涝、排水、蓄水,天旱时可以用此水浇地、牲口饮用。一到雨天,池水就常常溢满,康老先生说他小时常在雨天过后,坐在木盆里和小伙伴们在涝池中玩“跳涝子”游戏。 1953年,修雁塔路时涝池被填埋了,一部分成了雁塔路的路面。涝池曾是农村生产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如今,它俨然成了我们的乡愁所在。涝池的西对面就是李家村南巷,以董姓、范姓、浦姓人家为主,约有五六十户。村东的大庙西边有北巷和倪家巷,并有李家村北门,现在的秋林公司位置就是那时北门所在地。康老先生说,李家村有东门、西门、北门,唯独没有南门,至于何因,谁也说不清楚。西门是正门,就在现在长胜街和名胜街丁字路口那一片。西门楼很气派,修有两层,楼上住人,楼下是连接村里村外的道路。在西门的右边有一个大青石碾,直径两米多,厚50公分左右,村里人碾米、碾包谷都来这里。在西门外的西北方向,也有一座庙宇,人们叫柴寺庙。它是由李家村和刁家村人合建的,规模并不比东门外的庙宇小。庙的周围都是郁郁葱葱的大树,庙前有一条斜路是西北东南向,人们出村西门经刁家村、冉家村一直通到仁义村。后来寺庙拿出一部分庙舍做教室,办起了学校,开始叫西寺附小,解放后叫刁李村小学。康老先生及其兄弟姐妹都是从这所小学毕业的。1953年,政府修建雁塔路后,就将刁李村小学改名为雁塔路小学。 解放后,李家村就像大多数城墙根底下的村庄一样,并不完全以种庄稼为生,还大量种植蔬菜,尤以白菜、黄瓜、莴笋闻名。富裕人家在耕种粮地之外,还种植各种蔬菜,常常是白天务农,晚上浇水,天不亮去收菜,然后去城里贩卖。还有一部分村民除了管好自己的几亩地外,闲暇时就批发别人家的一些蔬菜到集市上去卖,赚些角毛分币,补贴家用。当时流传着“有女甭给李家村,半夜起来拔莴笋,桶又大来井又深,扳着辘轳骂媒人。”说的是李家村人一年四季很忙碌,人们都闲不下来,有干不完的活。即使到了冬季农闲,李家村人也不闲,男的买来纸、竹子和铁丝等用具,妇女在家裁纸、染纸、刻花,他们都在为春节卖花灯做准备。李家村做花灯是老几辈的祖传,远近闻名。品种有莲花灯、花篮灯等。上世纪50年代,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在兴庆宫举办花灯晚会,省长赵寿山亲自出席,晚会的所有花灯都由李家村提供。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李家村土地被不断征用,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村庄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原一队分为一队和四队,原二队分为二队和五队,原三队后来迁出李家村至建设路,先叫李家新村,后改名旅馆村。 改革开放后,中国人口开始大范围流动,农民工大量涌入城市。作为和火车站一条直线上的李家村自然成了众多打工者的栖息地。失去了耕地的李家村人开始在自家宅基地上建造房屋用以出租,并以此为业。1990年前后,几乎家家户户都腾出房子开办起了小旅馆,家庭式小旅馆遍布全村。后来,江浙一带的裁缝师傅进驻李家村,他们大多数是夫妻店,以家庭为单位租用村民的房屋加工服装,就地在村巷中摆摊设点售卖给周边的服装批发商。生意越做越好,房子越租越多,李家村服装城的名气也越来越大。后来,为了规范管理,村委会开始介入,他们代表村民与投资商签订投资协议,改扩建村民房屋,然后将房屋出租,市场保安及卫生等由村委会统一管理。1994年9月28日,李家村服装城正式挂牌营业,最终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服装生产加工基地和批发销售市场。2005年,李家村成为西安市第一个整村拆除改造的村庄,2006年,李家村“撤村转居”,村民一次性转为居民,撤销李家村村委会,成立雁北社区。存在了上千年的李家村就这样在城市化滚滚浪潮中消失了。当我再一次驻足在万达广场,目睹着这霓虹闪烁、现代气派的建筑时,我脑海里浮现的依旧是车水马龙的李家村服装城……发稿:实习编辑 王珏